课堂展风采,文言寻“趣”味

冬日暖阳
创建于2023-12-28
阅读 4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独行快,众行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德州市小学语文王明明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课堂展风采,文言寻趣味”听评课活动。

  首先是由工作室负责人王明明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相信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在学生时代害怕学习文言文,怕实词、虚词,怕背诵,怕翻译!而孟老师的课堂通过课前谈话和对生字“戎”的字理教学,学生一下子进入古文的世界。

          一、同类故事,引入课题 。

          课堂伊始,王老师用图片展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中聪明的少年令孩子们无比的崇拜,这样的引入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

  二.以读为本,循序渐进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倡导: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只有多读才能丰富文言文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文言文的理解。王老师的课堂正是以读为本设计学习活动。 首先,读的形式多,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填空读,以至讲事,“读”串起了整节课。 其次,读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指名读,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齐读,检查学生朗读水平;再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声断气连,读出韵味,理解文意;讲故事;最后,填空读,熟读成诵,循序渐进。  

  三.授之以渔,落实语文要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王老师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简要复述课文”,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题目生字“戎”的理解,采用查资料法,,为助学生读准停顿停顿,教给学生“名词断句法”,让孩子找出人物、地名、物名,让学生很快掌握断句要领,读出节奏,看注释了解人物,联系生活、组词、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疏通大意,非常有效,实用性强。  

  四、授业解惑,巧用方法

        “好课堂能让学生受益一生”,王老师就像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学习方法:扩词法、查注释查字典、换词法。孟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五、多彩课堂,精彩演绎。

        王老师在课堂小结部分利用诸小儿的行为与王戎的行为进行对比,启发性提问:王戎没有尝过这李子?怎么知道一定是苦李呢?得出了王戎对问题的推理过程,又反推拓展:树在道旁而少子→)→此必( ),问出关键性问题: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案一目了然,智慧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理解,倾情演绎故事可谓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随后是刘梦菲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

  刘老师首先拓展积累有关“伯牙子期、知音密友”的诗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亦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明志,在诗情画意中开始本节课的教学。接着讲解练习易错字,纠正示范易错音,为接下来的文本学习夯实基础,在师生互动中探究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借助注释

二、借助插图

三、联系上下文

四、反复诵读

五、边读边想象画面


        

  朋友易得,知音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我们如同长饮一杯纯香的美酒,细品一盏幽香的茶,这个千古流传情至肺腑的故事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这篇短短的几十个字的文言文,在刘老师的倾心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阐述。

  幸福的课堂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沉睡潜能的唤醒,是封锁记忆的激活,是幽闭心智的开启……美好的课堂是多变的,有仪式感的,应是弥漫着丰富情感因子的港湾……在两位老师的教学中,让我们看到了眼中满是鲜活的学生的老师是如何和学生摩擦出火花,共同点燃了整个课堂的高超的教学技能。

  课后,听课教师及时与授课教师毫无保留的交流听课感悟,交换教学心得。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学生学习交流的抓手,以任务单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智慧的火花在教研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重重新认识,无论是对课标的进进一步学习,还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入探讨,老师们在此评课交流的过程中都受益匪浅。

  不负韶华思更进,听课评课学为先。此次教研活动为我们一线老师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施教者有感,听课者获益。在教学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相信工作室必将迎来一路芬芳。

阅读 4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