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现实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初步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长度单位、更好的将数学用于生活,常德芷兰实验学校小学部的二年级数学团队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了《量一量,比一比》的学科活动。
认识各种尺子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d525b010428440895865cbd514bede0.png)
尺子,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测量工具,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以一种"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来作为测量的标准。通过不断地测量实践,逐步形成了我国最简单的测量标准一一寸、尺、丈。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剩余物品的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需要统一计量单位 因此,尺的长度被人们逐步认可并应用到生活当中。尺子的刻度值也由混乱走向统一。
身体上的尺子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d525b010428440895865cbd514bede0.png)
没有尺子,我们要怎么测量长度呢?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美丽的尺子。我们人体上也存在“尺”,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一拃zhǎ: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
一庹 tuǒ: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
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距离。
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
古代没有精确的尺子,人们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因为二者相差不大,因此,成语“咫尺之间”也有相近的意思。
3000多年前,埃及国王胡夫规定,用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做腕尺。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把他的两步长(左右脚各迈出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作“步”。
用身体尺测量,虽然方便,但由于每人身体部位的长短各不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人们希望能找到长度固定的测量单位,后来就诞生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我是小小测量师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d525b010428440895865cbd514bede0.png)
瞧,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化身成一个个小小测量师:有的拿着卷尺测量洗衣机、桌子等大的物体,有的拿着软尺测量外形有些不平整的物体,有的拿着学生尺测量文具等……在对这些每天都触手可及的物品的测量过程中,小朋友们对它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较长的生活用品用米来做单位。
路过的蔡老师都成为了我们的测量对象
在测量之前,孩子们还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先估算出长度再进行测量,经历了从估算到测量的过程。
这是我们的活动记录单,我会重新介绍自己了哦~
蔡老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可不止“142厘米”呢,小朋友们下次再进行估计时可以更好的调整一下啦
感受几十米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d525b010428440895865cbd514bede0.png)
我们49人手拉手,连起来大约有55米呢~
此次实践加深了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感知了米和厘米的区别。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探索思考,交流,展示,习得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成了学习方式的转化,加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编辑:何丽芳
校对:邓丽君
资料收集:二年级数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