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翰墨飘香,书韵醉寒冬。今天潇湘路学校(小学部)22、23级教师共读周国平先生《守望的距离》这一本书,共享读书心得。
这次的读书分享交流会由23级的马玉颖老师主持。马玉颖老师抛砖引玉首先分享的是《守望的距离》第一章人生之谜,在《守望的距离》第一章中看到的是周国平的智慧。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努力穷尽这一生的可能性。人生对他即是事业,除此之外无其他事业。智慧是成年人保持童心的唯一办法,成年之后,童心就丢失了,而通过智慧可以保有。
魏俊杰老师为大家分享第二辑 未知死焉知生。周先生说: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当然这种气魄可不是我举事例中那位老者的气魄,而是一种担当和睿智,不见得你多有文化,也不见得你多有经验,有些时候,“善良、平和、友爱”比给你留下更多的财富都宝贵。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张惠萱老师为大家分享第三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在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和挣扎,让我深感共鸣。人生就像一片空地,我们在其中徘徊,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迷失在这片空地中,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他告诫我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因为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是一个没有目的的旅程,我们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并像孩子一样沉浸在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姚晓朝老师分享的是第四章 绚烂归于平淡。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了他真实的生活观及世界观,在很多方面,读起来都能让我产生了共鸣。通透、幽默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旷神怡、没有成功学的鸡血式的激励,也没有小说式的缠绵悱恻,更多的是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实感悟。
徐扬老师分享的第五章智者的心灵,“守望"这个词一直让我有种难以理解的感受,守什么,望什么,守望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守望"这个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看守瞭望”,而“看守”指的是"守卫照料”,“瞭望"指的是"登高望远”,有监视、侦察之意。从词义本身来看,书名中的含义便一目了然。守卫精神领域的优秀成果,照料精神生活,监视精神生活的状态,及时调整自我。"距离"两个字是作者提供的守望的具体实践方法。一个人的变化无法说明什么,但一个整体的发展势必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单个人没有代表性,但共性是不会改变的,多思多想,及时复盘。
赵培培老师为大家分享第六辑 淡泊中的追求。在《守望的距离》第六辑中,周国平用他一贯的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探讨了许多人生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生的意义、价值观到对死亡的看法,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周国平对于生活的见解总是独树一帜。他指出,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而应该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是人对生活的真正追求,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源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现实的压力和琐事所困扰,失去了对生活的真正追求。周国平的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思考,不要让琐事淹没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鞠慧敏老师为大家分享第七辑 守望的距离。初次遇见这本书,是在高中某个夏日的午后,因为学过周先生的一篇文章《直面苦难》,再读守望的距离,年龄不同感想不同。旅行不同于旅游,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消费,旅行是独自慢下来的思考。我们都走的太快,而忘了为什么要出发,给心灵一块栖息地,独自思考。
严静老师为大家分享第八辑 书与人生。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
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马秋萍老师分享的是第十章人生寓言,由周国平先生创作的26个寓言故事组成。有关于生死的思考,有关于爱情的感悟,有关于幸福的诠释,也有关于挫折的洞悉。幸福的西绪弗斯,告诉我们不管命运的长河是如何蔓延,都不会影响我们欣赏沿途美妙的风景,生活当中的小确幸就藏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如果能看见它,就掌握了生活幸福的密码。
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是我们平常较少涉足的半哲学半散文的书籍。它不像教育教学类的书籍会给我们直接的方法或者专业理论的补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生活有时需要的恰巧是这些“无用”的事物,用这些书籍来慰藉我们的灵魂,去解答那些注定追寻不到终极的疑问。在守望这个时代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完成一场独属于自己的灵魂修行。
编辑:张惠萱
图片:2022、2023级教师
审核: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