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林萧疏,却有远道之友;岁暮荒凉,却是积蓄能量,葆有生机的关键时期。12月27日下午,银川市梯级名师杨燕工作室携同吴忠市领航名师马莹工作室齐聚北塔中学,开展连片教研活动。
来自杨燕工作室的柳荟荣、赵静老师和来自马莹工作室的牛小娟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寓言《穿井得一人》的现场,感受“言者本无心,闻者需甄别”的古人智慧。
柳荟荣老师教学过程评述
这节课,我以任务为驱动,设计了以下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首先,用《弟子规》中的三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进行主题导入,学生明确了不能亲信谣言,不能随意传播谣言的道理。接着,设计了预习检测,通过朗读检测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疏通文意的环节落实了文本翻译任务,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
其次,学生代入角色,进入文本,想象人物心理。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揣摩人物心理,了解谣言传播的缘由。思考:谁应该对这起谣言负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寓意。
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帮助身边同学解决谣言带来的困扰的作业。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辅助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抒发心中所想。在表达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及时关注学生的回答,从中获得较为有效的反馈。但是反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学生结合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但是给学生的支架搭建不够明确,要求指令不够清晰,生的朗读展示不到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为合理的抓手:“我想对( )说,你……”帮助学生规范表达。对比阅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遗憾。
牛小娟老师教学过程评述
牛老师以情境“微博热搜榜”导入,设计了“今日一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借此引导学生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谣言传播的过程。在情景中,为学生赋予了记者的身份,从局外人的立场完成两项任务:在还原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时事评论。
任务一为“还原真相”,学生需要通过演读的方式了解寓言内容。教师对这一任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要求各位记者朋友模仿不同角色说话时的语气、心理、神态、动作等,将故事演读出来。任务二是“时事评论:教师围绕“这场谣言谁之过”“这场谣言被谁制止”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并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心理以及本文的寓意。
本次授课活动最大创新在于,不止于学,而是向生活处漫溯,借助生活情境,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将所学所得用于生活中,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寄语收束课程。
赵静老师教学过程评述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在备课过程中,既要照顾文言实词、寓言体裁等语文要素,又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体会言少意丰的寓言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的人文主题。
基于上述要求,我创设了“穿越千年 断离奇案”这一大情境,并借此串联整个教学活动,并构建了四个驱动型任务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整理卷宗,了解案情”任务的落实,学生需要掌握朗读、翻译的技能,了解重点字词的语境义,同时能够复述整个案件的始末,理清前因后果。
“角色演读,再现情境”任务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习补白文字之下的细节、情节。在还原事件的过程中体会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事件的发酵和散布,以致举国震惊,人心惶惶的状况。
“当堂辩护,责任归因”这一任务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角色演绎,还原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在场学生以“县官”身份断案,既能是非分明地指出问题缘由,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谣言不可怕,怕是不明所以。在上个任务中,学生完全走进现场,担任起平息、清肃谣言的角色,顺利过渡到下一个任务。
“平息事件,肃风正气” 任务继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谣言传播的原因,并针对这一行为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传谣者到止谣者。学生对是非的理性判断在活动中养成。
学不止于学,教不止于教。在文本中的学与用一定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因此,我带领学生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利用当堂所学引导学生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做生活中的智者。“凡出言,信为先。未见真,勿轻言。”
不满百字的《穿井得一人》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吕氏春秋》,这本先秦杂家代表品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比如《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之法阅读。
马莹老师点评
三位老师都在情境教学上有了突破,无论是大情境,还是小情境。辅以驱动型任务,课堂有了支架和支撑。学生学有抓手,用有凭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是以学生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实践。三位老师同中有异,柳荟荣老师重基础知识的落实,牛小娟老师用情境任务生动鲜活地激发思维的碰撞,赵静老师的任务驱动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杨燕老师点评
作为一篇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目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落实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老师对真实而有效的情境教学谈了自己的思考:情境可以用来激趣、用来驱动任务、用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以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迁移、思维的多角度提升……无论大情境还是小情境,适切最为要紧。这个适切,要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来考虑。
同时,杨老师提醒几位老师思考单元提示:关注想象。合理的想象是如何生发开来的?这样的一篇文本在创作之时和如今的时代所产生的思考一样吗?如何通过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落实联想和想象的写作任务?
此次跨区域联合教研活动为银川、吴忠两地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积极碰撞,达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互助成长的目的。
图文:崔瑾
审核: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