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二中 家长学校】期中考后家长应该怎么做——考后家长指南

龙岩二中
创建于2023-12-28
阅读 4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1月20日

    期中考成绩出来后,家长和孩子同样面临着挑战。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更平稳地渡过考后的这段敏感期,我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各位家长们精心准备的这份考后心理调适指南。

一、成绩不是问题,如何对待才是问题

面对不甚理想的成绩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的说“这成绩怎么办?”“怎么都学不好,你就不是读书的料!”其实成绩并不是问题,如何对待成绩才是问题。

(一)成绩是评估而非评价

    期中考试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找问题、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等,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参考。而不是为了定义、评价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如果家长因为一次考试,或者是在盛怒之下给孩子冒然作出评价,容易导致孩子沮丧,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孩子更有可能因此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二)考试是片面而非全面的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孩子应该包含孩子的智商,情商,体能,耐挫力等,期中考试并不能完整的检测出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甚至对于孩子的智商尚且不能完整检测,所以仅仅是个片面性的参考而已。

(三)考试是过程而非目标

    学习是为了考试吗?显然不是。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断成长,为未来生活指引方向。如果因考试结果降低了学习热情、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考试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而非让孩子独自面对成绩和家长。家是讲情的地方,而非讲理的地方。家长真正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激起孩子渴望成长进步的欲望,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看见孩子的成长

二、千万别对孩子说的话

    家长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孩子心中的痛。哪些话尽量别在孩子面前说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

    对于考试失利的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原因可以改变,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例如学习方法不对,努力程度不够,学习热情度不高等。但是如果将原因归咎于天赋等无法改变的情况,孩子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再怎么改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将孩子的成功归于聪明,将孩子的失利归于愚笨,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考这么差,平时是怎么学的?”

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应考状态,复习进度,甚至运气因素也是影响最后成绩的重要原因。如果因为考试失利,就否认了孩子平时的付出,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对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

“你看看***,再看看你自己。”

这句话绝对在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语录中榜上有名。当我们说这句话,更多是为了用其他榜样的力量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这么理解,他们也很难将同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们更多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嫌弃,认为父母并不爱自己。

“我们工作那么辛苦,你是怎么回报我们的?”

这样说给孩子的感受是家长照顾自己心不甘情不愿,只是为了孩子,这个责任太大了,孩子承担不起它带来的压力

    父母确实不易,教育孩子感恩也是应该的。但我想,由老师来对孩子说你的父母不容易,你应该感恩,可能更合适一点;相应的,家长来对孩子说教师不容易,这样换位的感恩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

“才考了那么点分,有什么可高兴的?”

    考试考好了,孩子内心高兴,也希望父母为自己高兴。如果父母这么说,不仅扫了孩子的兴,而且会让孩子感到沮丧,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父母看到,没有及时得到肯定。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和自己分享喜悦,能和自己分担烦恼。希望你也能成为那个“不扫兴”的父母。

三、您是孩子坚强的后盾,也要多多关照自己

接纳情绪,合理宣泄

    当孩子的考试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时,我们难免会感到失落难过,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它的积极意义。请接纳这些情绪,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尝试用合适的、安全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比如呼吸放松、运动锻炼、吃美食、去散步等。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完了,再与孩子一起面对这次考试的结果。

接纳现状,寻找方法

成绩发布后,无论结果如何,希望家长都可以温柔而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陪他们一起面对

无论分数高低,都是孩子辛勤努力的结果,考后的孩子们需要回归家庭温暖的港湾,进行短暂的休憩,为下一段的学习生活储备能量。家长应多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抚慰。考后家长可以善用“黄金五问”来帮助孩子合理看待考试成绩。

科学分析,探讨改进

    考得不理想,大人也不要着急,可以询问孩子接下来的打算。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谁都不愿意次次考不好。当你不主动着急,他就会为自己着急,主动想对策。要把着急的心交还给孩子自己。

寻求其他援助

    当您观察到孩子在考后的情绪有较大波动,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时,可以寻求班主任、心理老师或其他心理援助渠道的帮助,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与呵护下保障孩子成长。

阅读 4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