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简报第二期

华师附属千禧城小学
创建于2023-12-28
阅读 4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政策释义(解读)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如下:

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工作原则上,一是坚持育人为本。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系统谋划,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三是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专业指导,鼓励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制度建设、指导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协同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在工作目标上,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政府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专业;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普遍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二、专家引领

立意、高效益、高集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价值。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23(6):时评

作者:李家成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如果不从“大教育观”出发,不理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涵,就很容易片段化、片面化理解这一工作。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视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及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内容,需要重视如下几点:

一是要确立更高的立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不仅是为了服务学校教育,也不仅是为了支持家庭教育,而是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系统。这就需要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要求,坚持“大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考虑到城乡社区的背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要主动基于具体发展背景,自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持这一新的教育系统在发展定位上应有的“高度”。

二是要追求更大的效益。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与学生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非常重要,但也不应忽视这一工作所具有的诸多效益。效益之一是从仅仅关注青少年儿童到促成所有参与其中的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学习与发展。基于人的发展理论,所有主体在参与中都可能发生学习行为、实现发展。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家长、教师的投入都可能会实现认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一旦倡导这种理念,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所蕴含的价值就会不断外化。效益之二是从作为具体构成的教育工作到带动教育综合改革,包括全面促成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不仅是相互支持配合的关系,而且也在通过自身参与和多方协同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以学校为例,其在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实现学校的内涵更新、功能转型。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这项工作对于学校而言的革命性价值。效益之三是从教育内部功能实现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功能实现的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仅为未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而且直接影响当下的社会生活。我国城乡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迫切需要具有更高素养的市民居民,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就能促进全民的素养提升,通过培育重要项目,让家长直接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三是要坚持更强的集成。2019年 9月 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明确强调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对于指导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非常适切。今天,在教育系统已建立起“四梁八柱”的基础上,要高度突出系统集成性,避免要素式、加法思维。这就要避免仅仅针对具体实施主体而提出分割性的内容要求,而要高度重视“机制”建设,真正聚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主题,如动力机制、活力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评价机制等,以机制建设引导、规范各主体的具体协同行为,并支持、促成更多的基层创造;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结合,形成更大的效益。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务必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多主体同在,通过具有互动生成性的合作,实质性促成主体力量的集成。保持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集成度”,既符合这一工作的定位,也将实质性促进教育的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教授)

三、他山之石

北京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和谐教育”为办学特色,深化育人实践,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与改革经验。

今天的史家小学,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办学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三全三爱三服务”的宗旨,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和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些理念、宗旨、特色并非只是写在墙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浸润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实践行为。

史家小学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出了“打开学习空间,赋能学生成长”教育理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推动家校社同频共振。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分中心,牵头学区15所中小学幼儿园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推出365节家庭教育微课程,充分满足家长碎片化时间学习要求。成立北京市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每周固定时间向家长开放,以个案辅导的形式评估问题,帮助家长调整育儿理念,协助家校沟通。成立“妈妈读书会”和“爸爸运动队”,开设“星期六家长课程”,从修德、承责、拓展三个层次培育学生。

四、硚口亮点

摘自华师附属千禧城小学冯莉老师赴深圳参加首届班主任论坛发言稿

花式家访   叩开心门

华师附属千禧城小学 冯莉

当班主任30年了,我最拿手的就是家访。

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了解学生。老师通过家访,重新发现不一样的学生,这是影响、改变学生的第一步。 30年的家访路,我将家访升级为3.0版。 我的家访形式由初次独访、到和学科老师共访、带着班干部齐访、带家长特访,为学生定制专属访……每接手一个新班,我会进行普访,通常是在头一个月,利用周末或双休到学生家里去走访,了解学情;学期中我因人而访、因事而访、二次回访、三顾茅庐访、应邀而访、偶遇随访、共性问题的研究访、同小区家庭联谊访、生日惊喜访、寒暑假 “温馨打卡”访,云家访。

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进步学生鼓励访、贫困学生慰问访、突遭变故家庭陪伴访、距离最远学生体验访、留守儿童补位访、家庭互访、二孩家庭双班主任同访、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访……

针对不同主题分为:我为学生代言访、家庭会议指导访、点亮微心愿访、二十四节气访、寒暑假安全主题访、隔代互学技能访、年度总结访……做到了一生一策、因家沟通,让合作更有效,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我鼓励学生加入家访交流与共商对策之中,与教师、 家长一起分析现状,提出改进措施;带着学生家访时,我鼓励生生之间互相评价欣赏优点、提出不足;学生写好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家长提前写夸夸我的孩子,融洽亲子关系,缓解矛盾;围绕时事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周末组织相同观点的孩子聚焦到一家,和家长们一起聊一聊、辩一辩。家访变成圆桌会议、变成家长学生辩论赛、变成教育沙龙、变成读书分享会,变成厨艺大比拼……我还带着已经毕业的学长到六年级学生家庭去,开展小升初的衔接专访。

做好访后 “三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家访的结束点是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起点,需要家校共同对学生后续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向。

1持续反馈: 整理归纳访后材料,填写家访记录表、教师、学生、家长同写家访故事。根据家长和学生反馈评估家访效果,进而明确后续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努力方向。

2持续追踪: 对学生家访后的表现进行持续关注,并记录阶段 数据,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一周一反馈、一月一小结。根据学生前后表现对比,关注学生成长节点,必要时及时调整方向和策略,全面保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持续赋能:每一种家访都有不同的育人功能,例如暑期打卡访。有一些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变得懒散,好多习惯需要重建,班主任的到来对他是一种信号。虽然放假了,师生情还在,老师的要求和关爱不放假。我“打卡”每一个学生家庭,送教上门,一家也不少。

我总结出“带、讲、宣、察、建”的家访五字诀。

一带。带着问题去家访,不走过场;带着礼物家访,给学生惊喜;带着生日卡、感谢信家访,让家长感动,乐于合作;带着科任老师组团家访,让家长看到我们的诚意和专业,赢得家长信赖和尊重。我带着只注重成绩的家长到注重运动的家庭去走访,带着不会做家务的孩子到会做饭、会整理房间的孩子家里去,让孩子触动孩子,让家长影响家长。

二讲。和家长交谈中,站位要高,多讲有关教育的的新政策、新形势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比如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家庭教育促进法,从家庭责任、社会协同等方面以案释法、互动交流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以及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三宣。多宣传学校的优点特色,纠正家长、社会对学校、对教育的某些偏见与误解,传播正能量。

四察。观察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状况,感受学生家庭氛围,了解亲子关系;检查作息计划的落实。重点看孩子的房间和书桌,了解孩子学习环境、课外书类型,捕捉孩子的亮点。掌握孩子玩手机的情况,家长对孩子零花钱的掌控等,发现潜在问题顺势纠偏。

五建。与家长共同建构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家访后,根据老师指出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制定目标和措施;打造书香家庭,营造良好家风;师生、家长共写家访故事。将家访中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凝练家访体会、感悟,梳理回访。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制作家庭教育微视频,开展家风促我成长故事会,邀请家长进校园,开展“引水浇园”百家讲堂活动,实现共育。 我组织了隔代互学技能访,同一个小区的孩子,周末聚在一家,向长辈学一项本领,教长辈一项技能。将劳动教育、敬老孝亲落实在家庭教育中。

因为教育本来就是在引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人生,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当下都关联着一片未来,我希望能改变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辐射几所学校,推动整个社会。

阅读 4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