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27日,在无棣县清华园学校开展滨州市初中数学“落实‘双新’,构建达标课堂”序列教研活动,本期主题为大单元整体教学之章小结复习课,和第一期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章起始课的延续,经过这两次学习,慢慢的对大单元整体教学接受认可,希望在今后中持续的加深学习,并能在教学中逐渐实践,以提升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
本次活动:六节大单元整体教学之研究课、教材解读、大单元教学经验分享,中考复习经验分享、邢老师分析不同课例及大会总结
杜瑞红老师感悟:
第一节课是由实验学校的李秀珍老师执教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章末小结复习课,李老师由实际问题和数学内部发展的实际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并解决学生所会的一元一方程,在解决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写过程和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好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人觉得老师应该强化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训练,这为解决其他方程(消元或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降低运算出错率。这节课复习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复习,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方程解决的一般思想方法—转化(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这是整节课的升华,也为后续的学习产生的联系,学生应该明白以后所学的方程和解决的思路,逐渐的让学生能够体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体性。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未见过的简单方程,这从孩子们解决课前的实际问题所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方程就有所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整体性的连贯性的知识框架结构。
通过邢老师对本节课的点评,我对课堂引入有了新的认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入,能激发孩子求知的好奇心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的引入就是为形式而形式。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提出适合的数学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真思考,教学情境包括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跨学科)。创设情境的问题或是学而致用(以解决现实问题)或是以需而用(数学内部发展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我来说是有挑战性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挖掘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上好自己的课堂。
第三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扩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分享和展示不同的想法中对人教版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进行小结复习。对我的最大感触就是一节课一脉相承,做中学,乐在其中。其实数学的教学的连贯性需要老师们去静心的研究教材,抓住其中的关联,不要人为的隔断。
下午的中考复习经验分享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回归课本,这和我们学校的初三备课组的思路不谋而合。听到他们的分享,很认同一题一课的思路,这就需要初三老师们精心备课,找出问题的关联,在母题上不断改编或者变式,让学生思维得以训练,触类旁通。面对中考,不仅是学生的中考,更是老师的中考,不能让老师和学生们疲于题海式训练,需要立足于大单元的统领下的结构化教学。
数学课堂是思维活动的课堂;是真思考,真学习的课堂。去掉一些形式化,哪怕是磕磕绊绊,但始终尊重学生的思考的课堂就是好课。以上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认识。
高含蕾老师感悟:
经过一天半的学习,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展示着他们的课上教学风采,用生动的课堂向我们展示着大单元的教学经验,让我学习到很多关于教学,关于课堂的知识。
听了六位老师的讲课和几位老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分析与分享,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受益匪浅的。
五位老师展示的章节的小结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上一堂有效的章节总结课,真正的总结课,不是单纯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罗列,应该是温故而知新。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打通知识盲区,加深本章节的知识理解,梳理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进一步获取新的知识。
有一位老师展示的是章节起始课,二次根式。在上课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提升个人素养。在备课时抓住细节,深入研究课本,解读章前语和章头图。知道学习二次根式的必要性,包括生活需要与数学内部需要;本章内容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价值(本章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电视塔与前言对应,体现出数学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和生活美。我们要知道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
讲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实数,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类比整式,分式得出二次根式一章的内容结构图,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依据数学逻辑,整式通性,探讨二次根式的性质,借代数推理得出乘除运算法,初步认识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对于大单元教学,作为新老师,经历了这些天的教学,我们的理解也在逐渐改变。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解读,对课标解读,将知识进行整合,以知识链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让学生有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将这一思想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逐步应用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里,我将继续认真研读教材,解读课标,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增加课堂容量,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容量。把教会学生学习,更进一步教会学生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多去表达自己,不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学生的进步;多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思维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路肖雅老师感悟: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学习,在听完五节章总结课和一节章起始课,以及老师们的经验分享后,我真正感受到大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魅力。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课是李秀珍老师执教的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小结课,李老师在整堂课中全程贯彻了“用方程的眼光看待世界”,通过四个问题的巧妙设计开启课堂,分别是两个实际问题、一个几何问题和一个代数问题,涵盖了方程在整个数学中的应用。在四个方程中提取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得到三类方程,对应初中数学三大整式方程。在数学问题的转化中,李老师着重寻找其中的相等关系,从数组合成式,不同式子之间建立相等关系,形成方程。在数学问题的回顾中,呈现知识系统,不断强调方程的学习路径。解方程的各个步骤中,不断追问每步的依据,学生学习数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求方程的解,在数学思想的呈现上,李老师重点强调解方程关键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转化,从复杂的方程到简单的x=a。最后,学生在本堂课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总结出学习方程的一般思路和数学方法与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八位老师分别进行大单元经验分享,教材解读,中考复习经验分享,对大单元印象更加深刻,中考考查方向更加明晰。最后,邢老师做会议总结,让我意识到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存在很大的漏洞。第一,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研读课标,课本题很重要。我对于课标的把握不够,过于依赖其他资料,而相对忽略了课本,所有题目都是基于课本的变式,应当认真研究课堂资源。第二,教会学生思考,对容量的认识不够。作为新教师,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总是怕讲不完题,一节课必须讲完,应该仔细讲好一道题,教会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跳跃。第三,概念的得出应该由学生尝试表达,不能教师直接得出,缺少及时追问,这使教学停留在知其然层面,罔顾所以然,更谈不上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六年级仍然是在探索阶段,面对新知识,应当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对于学生回答,及时追问,并且每一步的都要有依据。第四,关于复习课,邢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复习是记还是忆(知识系统化内存后的调取与加工)?是捋还是厘?是问还是题?是故还是新?是多还是少?我重新认识到复习课不仅仅是旧知识回忆和梳理,应当是旧知识的提取;温故而知新,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应该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复习课使本章知识精简,但获得的思想与体验更加深刻。
高英老师感悟:
12月26日早六点半,我们一行4人从滨城区第六中学出发来到无棣清华园学校学习。今天上午共四节课,三节小结复习课,一节章起始课。其中,第一节滨州市实验学校的李秀珍老师执教的《一元一次方程》给我印象最深。
李老师从笛卡尔的名言引入,突出了方程的重要地位。开始李老师给出五个实际问题,让同学们直列方程不解。同学们很顺利的列出了五个方程,到此时我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李老师下一步将如何进行。接下来李老师让同学们将这五个方程分类,只有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过的,其他的同学们凭感觉分。同学们先叙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了"元"和“次”的含义,顺着这个思路,把不认识的方程和方程组也完成了分类。上到这里让我感触很深,不是学生在学数学,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数学的学习本应是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不是像浇花施肥一样,老师把知识浇灌给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生成是老师引导学生走进大门,告诉学生如何往前走,接下来的路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探索后得到的结论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
对于学习的顺序性,李老师打破了年级的界限,模块化教学,把初中所能接触的方程整合到一起。从最基础的一元一次方程出发,一线串起方程接下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就会自然生成,研究方法和思路就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过程。所以,不是七年级的学生学不了八九年级的课程,而是我们的引导没有到位。
一整天的课程和老师们的分享都在介绍大单元教学,开始我对于大单元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大单元就是领着学生构造一个知识框架,甚至是只有一个思路学生自己建框架,然后学生能把里边的钢筋混凝土填上,再把里边的布局装饰甚至建造完成干什么用,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以后再建高楼大厦都是同样的思路甚至还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奇思妙想。以上是我对于此次学习的一些浅薄认识,以后我还会继续学习,多思考,希望我对数学课堂的认识能力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