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
——城关镇宜洛小学国学经
典分享会(二十六期)

momo
创建于2023-12-27
阅读 16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诵读不衰。《论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论语》是圣贤带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12月27日晚,宜洛小学第二十六期国学经典分享活动如期举行。

  张吉坤老师主持本次读书分享会,并对《述而》第31~37章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

  刘洋老师分享的是《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一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跟别人一块儿唱歌,如果发现别人唱的特别好,就一定求人家再唱一遍。别人唱第二遍的时候,孔子跟着一块儿哼。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好学,他始终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也就是始终谦虚好学,一心向善,不断进取,对于进步和完善自己永不满足,进步之路永无止境。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谦虚与好学的态度,让自己不断进步。

  白明辉老师分享的是《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二章。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意思是: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这段话,实际上是他在告诫弟子们,学识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而提高修养贵在躬行。我们在前面说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思想,但这并不是全部,这种主观思想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修养加以提高和完善。

  陈玉峰老师分享的是述而篇第33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己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意为孔子说:若说圣与仁,那我怎敢当?只是对此不厌地学,不倦地教,那就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没能学到的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味着无论我们起点有多低,还是可以在自己能够跨上去的那一步上去努力,而这一步步的习行,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让我们越来越靠近圣贤,越来越品尝到己立立人所带来的那种不可言说的快乐。

  李兵芹老师分享是述而篇第三十五章,子曰: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这句话孔子提到了奢侈与不孙的关系。奢与俭孔子都不提倡,因为两者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所谓过犹不及,过分则不好,“中庸”最为适合。但是如果二者不得不取其一,“宁固”而舍“不逊”。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俭朴之人却往往失之吝啬,乐善好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好施之人去往往失之于奢侈,我们应努力培养一种“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完善品格。

  张吉坤老师分享的是《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心胸宽广,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感到忧虑或喜悦;而小人则常常因为名利等因素而感到担忧和不安,他们的心灵得不到宁静,因此会经常感到忧愁和悲伤。这句话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一种开放和豁达的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和目标,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黄文锋老师分享的是《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七章。“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体现的就是孔子对“度”的掌握,完全合乎中庸之道,从而在外貌神态上就能看出其修养境界之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表达情感与态度上,不是有所过就是不及。其实,这些都是修养上差别造成的,也是平常人与君子在风度上存在差距的原因。这种对“度”的掌握,完全来自于经验的积累。

  赵佳瑞老师分享的是《论语》太伯第八“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副校长韩仁英联系参加读书年会盛典的感受,分享了自己对“行而不厌”的体会:正确的事情坚持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读书,读经典书,从先贤的话语中汲取力量。在2023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请思考值得自己“行而不厌”的事情是什么,坚持做下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雅多才的人。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儒雅有品的人!

阅读 16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