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新年,迎元旦】—武冈市幼儿园中九班主题活动小记
什么是元旦?
在中国古代,元旦指夏历(农历、阴历)岁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元旦指公元纪年每年的岁首第一天。自公历传入中国,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
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的起源?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4000多年前,尧天子在位时勤政爱民,深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他没把“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元旦。
元旦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我们做什么?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对联
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通过绘本故事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老师向孩子们讲述了元旦的由来和习俗,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元旦的秘密。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元旦的由来和习俗,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开展了元旦主题活动,在寒冷的冬天,感受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元旦手工制作
活动所需材料:棉签、卡纸、颜料、调色盘
准备开始绘画啦……
瞧,孩子们在用点涂的方式,认认真真制作。
孩子们的作品做好了,快来一起看看成品吧!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元旦的由来和习俗。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及动脑能力,新年将至,元旦即将到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快乐和幸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不断地传承下去。
文字编辑:杨玲、周露
图片:杨玲、周露、王铷倩、刘曙君
审核:彭小艳
审批:马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