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搭建互观互学互评的平台,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2023年12月26日下午分别由,孙波老师执教高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王青青老师展示初二《抗日战争的胜利》、罗登政老师展现高一《明清经济与文化》,刘少琼校长、教务处李正菊主任、教研室陈美德副主任、陈南盛副主任以及全体历史组教师们共同观摩了本次研讨课。
第一环节:课堂展示
🌟🌟🌟
首先由 孙波老师带来高二的《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步、定向,发放学习任务单
第二步、教师精讲
导入新课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在创造着我们美好的生活,城市也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带给我们的全部都是美好生活吗?进入到《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题中。并直接引入城市化的内涵、表现等。
第三步、自主学习。
出示曼彻斯特图片和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相关问题
出示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入口比例的变化情况图。
设问结合所学,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三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抛出问题。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第四步、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答疑。
出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字材料,并设问以上海市的发展为例,思考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还结合了海口的城市化进程。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
第五步、随堂练习
其次 ,由初二的王青青老师展示《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步 定向:分发学习任务单
导入:直接从南渡江铁桥引出日本侵华进入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题。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结合乡土教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第二步、自主学习和教师精讲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解惑
第四步、课堂小结。
最后是高一罗登政老师对 《世界剧变下“农耕文明的夕照与挽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的展示。
第一步、定向分发学习任务单,学生已经提前完成。
导入,以《盛世滋生图》引出马戛尔尼于1793年访华所说的话语,进入到本课的标题。
第二步、自主学习和教师精讲相融合
课堂容量大。紧紧围绕目标,夯基础,重延伸,重思考。课堂语言简练。语言虽然不多,但指示性极强,问题导向明确,点拨干净利落。课堂针对性强,知识能力兼顾。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和当堂练习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步、课堂展示解惑
能够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老师们认真积极的听课
第二环节:评课议课
🌟🌟🌟
课堂展示之后,围绕课堂实况,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畅所欲言,交流感悟,探究如何让学生高效科学的学习初高中历史。
孙波老师、王青青老师和罗登政老师都分别介绍了自己在设计课程的初衷以及上课时遇到的些许问题。
历史教研组的成员都认同这三堂课的三位老师的对课堂把握充分,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精炼,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孙老师把课件设计贴合生活实际,出示了1990年海口市卫星地图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城市发展对于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变迁;王青青老师注重培养家国情怀和本地史相融合;罗登政老师,角度对比切入点很吸引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都将“六步教学法”当中的教师精讲部分给穿插到了每个环节,包括了任务单的环节里面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突出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去做问题材料分析,使整个归纳能力得到提升。
但是也有缺点比如:王青青老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中海南史相关的部分内容过多、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运用的材料不贴合,使学生无法生成观点以及没有对“为什么说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行深层剖析。罗登政老师的语速过快、还需要注意及时更正学生措辞方面的错误。
教务处李正菊主任
从一个学生角度来谈,罗登政老师的课。
亮点:第一,就是风趣幽默,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们的学生也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听这个课。第二,罗老师把“六步教学法”当中的分组讨论阶段运用的很精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表现去讨论发表观点。第三,罗老师运用史料比较充足和符合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总结分析归纳要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呢,就是没有结合现今中国的综合国力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对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刘少琼校长
肯定了历史学组的老师们在业务能力上的进步,第一,注重材料的利用。第二,注重教材的研读。第三,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比较和谐,比较活跃。第四,都能够紧扣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还有有几个方面呢,要继续提高:
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要适量、适当的运用材料,落实基础知识最好是围绕着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没有必要舍本逐末。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分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基本事实;第二步,让学生理解重点;第三步,让学生形成新的见解。如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举例,先分享教材用了三个子目介绍——第一、坚持全民族抗战,第二、中共七大,第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抗战的进程、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意义。如何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就是要将本课教材充分利用起来直接串成一条主线,逐个子目介绍清楚明白,以教材为依托围绕核心目标,学生自然也就能生成观点。其实生成结论就是通过教材体现知识发展形成的过程。
《世界剧变下“农耕文明的夕照与挽歌”——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从这节课的副标题就直接能反映时间节点14——19世纪这一个阶段,突出说明因为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的新要素,才导致了明清的思想、文化、科技的新元素的产生。这里老师的措辞应该更明确,文化是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而这一小节的内容更确切些是明清的文学。这里所有的新变化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顶峰,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并没有突破原有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经济模式。从而得出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导致了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的全面落后,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知识脉络。
第三环节:引领成长
🌟🌟🌟
刘少琼校长分享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如何备课,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第一、要以本为本。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对知识总结归纳能力。
第二、善用材料。充分利用开发教材材料与课件紧密结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三、就是要深挖教材之间的联系。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为例,就是讲三个方面:(一)怎么逐渐扩大的?实际上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二)居住条件的改善。(三)基础设施的变化。老师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帮助学生从这个教材里面的提炼出信息和观点。让学生明白城市的扩大是由于人们需求的逐渐提高而逐步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改进如何完善,才会有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直接贴合标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第四、形成知识结构。只有渐进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进而相串联,凸显课题。
传君一米穗,大如须弥山。刘少琼校长以课思教育,引领教育情思;以适切研究,引领灵中历史的切实成长。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不竭于动力。通过聆听刘少琼校长的殷切希望,全体灵中历史人对凝练教学主张和建设教学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努力奋进的方向也更加明确。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则强,孤则弱。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本次教研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又为老师们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好机会,从而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新时代,新学期,新征程,海口市灵山中学历史教研组每一位老师将续以生长的姿态行走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