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体验人生——青口沪屿小学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

Xuefanglin
创建于2023-12-27
阅读 9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饱满。为激发读书热情,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我校于2023年12月27日开展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交流会。本期主题是“阅读经典 体验人生”,本期共读的书目仍是《老子64个人生智慧》,本次活动分为3个环节。

活动一:作品简介

主持人介绍本次共读书籍内容,并宣布活动开始。

本书对《老子》一书在原文解释的章句今译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当前社会的现实“请”老子直接走上讲坛,面对我们这个时代发言,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也是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本书为使哲学走出哲学家的殿堂,走向大众,加深人们作为民族文化源泉的中华古文化的认识,弘扬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以致用。主持人薛昉琳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道德经》的由来等,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老子。

活动二:读书感悟

老师们畅所欲言,或分享读书感悟,或提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困惑,引发大家的思考,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交流会拉开了序幕。

杨霞老师发言道:“老子留给世人最重要的人生智慧就是福祸相依。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着祸根,可能给你带来灾难。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普通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不自胜,遇到坏事就垂头丧气。而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好事中看到危机;能从坏事中看到机遇。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

陈鑫娜老师说道:“12月,我继续阅读了《<老子>64个人生智慧》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书中有两个观点带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个是“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书中提到,快乐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而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如一次挣了许多钱、中了彩票等,都只是自己欲望暂时的满足,而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太多物质的东西,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本性流露出来的,来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联系教学生活,让我想到了,不能只看学生成绩、比赛是否获奖,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学生参赛态度与训练过程等,有时这些真切的经历才是学生和教师最珍贵的财富、最真实的快乐。

第二个令我印象深的观点是“解怨不如不结怨”,也就是说,与其和解仇怨,不如一开始就不去结仇怨。书中指出,避免结怨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先成为一个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人。联系师生关系,让我想到了,师生之间可能更多的是会产生种种可大可小的“误会”,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误会?我认为秘诀在于包容与沟通,比如,教师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他人对班上学生的评价直接在学生身上进行贴标签,而应先抛开这些评价,自己重新去了解、理解学生情况,放下姿态,真诚地与家长、学生沟通,包容学生的不完美,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目标—育阳光少年。”

郑志娇老师认为,“凡事不能太过,过犹不及”,做事要把握好度,学会知足。“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太过,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完美人生,也希望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完美,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美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我们能“止于至善”,凡事不要做过头,要懂得适可而止,掌握好一个“度”,完美就自然而然实现了。

冯钰露老师说:“老子主张学习之道在于少言胜于多言,身教胜于言教。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之教”可以说是公众对教育的期望。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在成绩总指挥棒的光环下,学生压力过大,学习自觉性低,教师过多干预学生,言教过多,身教太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就像柳宗元所说,“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则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不言之教”、“不教而教”运用到教学中,其不在于教师一味地说教,满堂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而在于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受教者的兴趣;充分挖掘受教者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受教者长处,不片面断然判定学生的潜能,民主平等,一视同仁;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受教者自己“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自觉的能力,让受教者在自然常态中主动地自觉地不断地汲取知识。总之,应该变应试教育为主体性教育,变填鸭式教育为自觉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

林培老师发表感言:“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陈靓瑜老师分享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正是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可以去故更新。谦虚是聪明理智的表现,使人受益无穷;而骄傲自满是愚蠢无知的产物,往往自欺欺人,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 

人是动物界里最富有情感、最具有思维能力、最能控制自我行为的高级动物。在人们的心目中,人是最最伟大的,更是所向无敌的,人们常常为自己拥有高智商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无上的自豪。然而,偏差也往往会产生于人们的骄傲、自满与自负之中,因为此时的人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欲望的膨胀就会使人偏离了“好”的方向,从而走向“坏”极端。所以,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谢诗卉老师分享到:“首先,《老子》中的“无为而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时常会感到压力山大,尝试着去追逐更多的成果和表现。然而,《老子》提醒我,有时候,放空心灵,不强求于物,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老子所说的“守静无为”,只有在内心深处追求真正的本质,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价值。

其次,《老子》中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学生,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与背景。与其用刚强与强势对待学生,不如用柔弱和谐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正如《老子》中所言:“柔弱胜刚强,鱼弱能离水”。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温和的态度和友善的沟通,往往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曹莹莹老师说:“老子的64个人生智慧,让我印象最深刻是“留有空间才有发展”,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例如凿开门窗建成房屋,靠着四壁当中本来就有的那个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制造出来的东西“有”只是提供了一个条件,最后使用的仍是本来就有的那个“无”空间。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不要急于马上呈现答案,在个人成长中,我们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

詹建平老师分享道:“读了老子的64个人生智慧,让我感悟颇深。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结合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我对于无为的理解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努力过后仍无法改变现状,便开始调整心态,顺其自然。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做事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他人的不完美,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在最后一章中,相信未来是有希望的,无论你曾经遭遇什么,无论你现在正在遭遇什么,无论你以后将要遭遇什么,活着就是希望,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活动三:读书总结

在老师精彩的发言之后,王秀琴主任总结到:“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品味《老子64个人生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 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 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

图片:翁丹丹

文字:薛昉琳

审核:王秀琴

阅读 9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