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卷三》
教师推荐
韩巍巍,太平溪镇中心小学二(1)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始终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离不开书的滋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推荐书籍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开始以为是心灵疗愈向的书,读完才发现其实是一本充满睿智见解的关于现代社会现象反思的随笔集。
书中收录了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大胆、敏锐,犀利。“阅读教我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独处。”《纽约时报》对这本书曾作这样评价:“与书名“如何独处”相反,读这本书不会感到孤独……
片段分享
“我们渴望逃离,渴望建造并居住于想象的世界。我们渴望独处。然而,没有对真实世界的归属感,就不可能在想象的世界茁壮成长。”
读书感悟
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我认为,一个人要学会独处,享受独处,平衡好陪伴与独处,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享受世界,热闹固然让人心神荡漾,但是,只有独处时我们才是纯粹的自己,才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思考、感悟。选择独处并不是失去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逢场作戏的兴趣。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自爱者才能爱人。
愿我们都能享受独处,自有主见,经常反思。
片段分享
这是我早在母亲去世前就已领略的教训。回家探视她时,我一再对房间的狭小和了无生气感到失望;记忆中,那些房间充满魔力,意义非凡。所以我想,现在我更没有理由去探索那栋房子里的过往了。如果母亲不会身穿家居服、捧着她从草坪里拔的马唐草或捡起的小树枝沿车道走上来,如果她不会从地下室抱着她一直在等雨停好晾在晾衣绳上的湿床单出现,巴顿家窗外的景象就吸引不了我。当我看着橄榄球赛,听着贫弱的风,我相信我无法久视老宅的理由,是我已与它断绝关系:我不想在入内时感受那无可避免的虚无,不想情非得已怪罪一栋无辜的房子:既然它的意义已被掏空,为什么还要存在。
读书感悟
以上摘自书中的《圣路易斯见》,是作者功成名就之后回乡拜访,为自己的新书宣传拍一些视频,可其他人不知道的是没有父母的家不再是家,哪怕“我”衣锦还乡,但依旧拒绝去那个家。
那已经是别人的家,已经没有了记忆中生活的味道:室内的摆设,家具,窗帘……更重要的是没有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没有炖锅里飘出的妈妈的味道;也没有爸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点着烟卷,烟从头顶上袅袅升起;没有了兄弟姐妹楼上楼下奔跑的身影;“我”只能选择远远观望:那儿曾经有我最美的记忆。
我想回不去的永远都不是老房子,而是爸爸妈妈离开后,再也没有承托感情的家了。我们一生会体会好多种情感,都说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最纯粹、无私的,长大后我们好像有很多事都急着去做:工作急不可待,爱情心之所向,为子女倾尽所有,友情志同道合,世界充满魔力……离开的理由千奇百怪,唯独觉得只要自己需要,家永远都在那里。无论多大,我们在父母眼里总是孩子,而我们总觉得他们会一直在。
小时候,父母倾尽所有爱我们,而长大后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和他们越来越远,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父母现在都值壮年,每天仍旧有忙不完的事,或许我们以为他们没那么需要我们,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才知道后悔,在我们和爱人、孩子探索美景、美食时,何不时常带上自己的父母,他们送我们到达他们从来没达到过的物质和精神层次,我们也该带上他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就像毕淑敏写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愿我们早早开始珍惜和父母的这一段缘。
结语
人生,是一场自我博弈的修行,在父母跟前修孝心,在子女身边修脾气,在夫妻间修忠诚,在朋友面前修品行。
而阅读,是这场修行中的捷径,通过阅读我们体验从没体验过的人生,吸取别人的教训。就让我们在阅读中,享受独处,在生活中,享受陪伴。
总策划:望荣
编辑:韩巍巍
初审:王燕
终审:李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