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依托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逐渐强大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与日俱增。党员干部务必要认真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不断增强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的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一个民族由于认识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认识到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因而产生的对于本民族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光辉灿烂前景的确信。

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要客观理解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民族是基于特有的地理、人文、生产方式等因素,并在长期发展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天然地存在文化、制度、生产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一时占据了领先地位,但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理解这种差距和差异。尤其要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在一个极端困难与落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事实。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根植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取得的全方位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发展、总结,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形成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奋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引和理论指导下自主构建起来的,适合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持续彰显其制度优势和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包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创造,又适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与趋势。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开辟未来的重要保证。

供稿部∶旅游部

供稿人∶孙文研

审稿人∶杨明艳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