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提炼语文学科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育人目标,2023年12月27日我校语文组开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语文组下组领导孙校长强调
各教师围绕初中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马娟老师主讲的九年级语文《梅岭三章》,紧扣单元目标及本课特点,设计新颖,思路清晰;紧扣诗歌教学的特点,以朗读指导为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经据典,以诗去解读诗,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整首诗,意象丰富,寓意深刻,透过作者所描绘出的意境,可以很容易的让师生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品读整首诗,还可以让师生深受作者情绪的感染,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中那股热烈的爱国之情。
孙晓丽老师以一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扫去学生的疲惫,带领学生溯回舒婷的年代,体验历史的深沉与强烈的时代感。面对这样一首抒情诗,架构了“以读带品,以读促悟”这条线,通过带领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去体会那一份荡气回肠。
焦迎君老师授课内容是八上第五单元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堂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为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化教学让同学们成为导游来介绍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投入,最后以留言形式让同学们抒发心中的爱国情,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由浅入深、步步紧扣、条理清晰。
陈美丽老师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速读和浏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关键内容,借助关键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再通过选点精读,探究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效果。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阅读,实实在在学习,认认真真积累。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充实的。
张丹老师的《女娲补天》非常精彩,教师声情并茂,课堂氛围良好,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体验。教师循循善诱,积极鼓励表扬学生,评价语丰富,同时重视学生的朗读,体现了满满的语文味。
宁蕾老师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堂课,在把握语文课程要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在“入梦—析梦—追梦”的教学环节中,老师通过朗读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感悟在过去战乱时代里,中国文人的“家国梦”,并激发学生在当今和平年代里传承“中国梦”,致敬“追梦人”,思政元素在语文课程中得以体现。这堂课的教学在课标的引领下展开,做到教学设计始于目标,教学活动服务于目标,教学评价基于目标达成,落实“学教评一致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仅仅依靠思政课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远远不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与各学科有机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统一,切实助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