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国人最远的旅程“南美+南极”

一、秘境国度---秘鲁之行(c)

Zhenhuan
创建于2023-12-26
阅读 7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四)圣谷巡游

    秘鲁之旅的常规路线是利马--库斯科--印加圣谷--欧雁台--马丘比丘--彩虹山--的的喀喀湖。我们因为在利马多停了一天,所以没时间在欧雁台停留。另外因为惧怕五千多米的高原反应,我们放弃了彩虹山和的的喀喀湖。

    印加圣谷是安第斯山脉中乌鲁班巴河长达100多公里的雪山环绕的河谷地带,它坐落在马丘比丘和库斯科之间。因乌鲁班巴河被印加人视为圣河,所以这个河谷也被称为圣谷。这里是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谷的主要聚居地,散落着印加帝国遗留的古迹。

图61:雄伟的安第斯山和婉约的乌鲁班巴河    (Urubanba River 亦称圣谷河 River of Sacred Valley)就像严父和慈母,养育了印加先民。图为山与河之间的圣谷全貌,印加先民世代繁衍生息于斯。我忽然想,如果人类活动引起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加剧,乌鲁班巴突降大雨,这些建在山坡和河谷的房子就有灭顶之灾。这不算替古人担忧吧?

  (1)印加农耕社会的杰作-莫雷梯田

图62:对面险峻的安第斯山上,隐约可见印加先民开拓的层层梯田。印加先民对人类农耕文明有重大贡献。土豆、红薯、花生和西红柿都原产自印第安部落。特别是印加人种植的土豆有三千种之多,是印加人的主食。

图63-64:莫雷梯田遗址(Sítio Arqueológico de Moray)在海拔3600米的圣谷中,有古印加人的农艺试验田,已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梯田宛如蚊香,从底层渐次向上,包含了许多个同心圆,最大的圆形直径可达130米。每层之间,温度相差0.5摄氏度,所以最底层与最顶层的温度差距大约有15到20摄氏度。印加人选择用乌鲁班巴河的鹅卵石和安第斯山岩石来筑构梯田的底层和边帮,是因为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吸热与保温作用,与梯田的多层同心圆垂直落差相互作用,形成气候小环境。印加人根据温度差异来选择在每层种植的农作物。或许当今秘鲁的3000多种颜色各异的土豆、150多种玉米和种类繁多的蔬菜就是通过“试验田”方式培育出来的。我想起中国文革时农业学大寨,也在各地大修梯田,却并没有显著提高粮食产出,很多人还是吃不饱饭。后来不学大寨了,分田到户,人民反而不用粮票吃饭了。

  (2)千年古盐田马拉斯(Salinas de Maras)


图65-66:距莫雷梯田不远,有著名的马拉斯盐田,有上千年的历史,比印加帝国的历史还悠久,是古印第安人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古时从这里出产的盐,经过照片中的蜿蜒印加古道,输送到各地。

图67:盐池中劳作的印第安妇女。

  (3)撩开安第斯山的神秘面纱

   安第斯山脉(克丘亚语:Andes;奇楚亚语:Antis),属于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南段,位于南美洲的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除青藏高原山系之外的最高山脉,平均海拔3660米,最高峰是位于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和南半球第一高峰,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死火山。 秘鲁安第斯山由于方位、纬度、昼长和迎风面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小气候。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次我们有幸从安第斯山外到山内腹地,见识了她的真面目。

图68-70:秘鲁安第斯山千姿百态,这三幅照片展示了西部山区雄魂壮魄的景象。

图71:因为惧怕高原反应我们放弃了安第斯山5000米以上的著名景点彩虹山和的的喀喀湖,心中还有点遗憾。在山下抓拍的这幅彩照,让我感觉到有所宽慰。

图72:安地斯山脉的地壳运动迄今尚未结束,作为通常称之为“火环”的更大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安地斯山仍处在火山活动期,容易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书写本文时听闻秘鲁发生6.2级地震,震中距圣谷不到100公里)。照片中央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积雪部分)和下面熔岩瀑布凝固形成的石幔,以及再下面的火山岩山体。

  (4)安第斯山谷农垦图

    印加人在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海拔高度种植各种农作物,以抵御气侯变化或疾病引起的饥荒。他们使用羊驼粪、鸟粪或鱼头给土地施肥,在山顶种植耐寒的土豆和藜麦,在山腰种植大豆和玉米,在山脚种植水果和胡椒,使所有气候带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到了16世纪,印加人开垦了超过一百万公顷的梯田。把这个仅有2%适合农业耕种土地的国度变成了天府之国。

图73:上世纪巴西和秘鲁等国引进亚洲劳工移民,主要是日本农垦移民。当年很多日本人来秘鲁租地垦荒,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曾经三次当选秘鲁总统的滕森,就是日本农垦移民的后代。图为安第斯山区在出租或出售的地块标上了巨大的数字(如上图左侧的758)。

图74:我们去欧雁台途中看到田间的农垦移民劳作雕塑

图75-76:新开垦的土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图77-78:安第斯山下的农业绿洲

  (5)抓拍今日之圣谷生活

    圣谷在安第斯山腹地,远离都市,居民绝大多数是印加后裔。是观察当代印第安人的绝佳地点。

图79:乌鲁班巴(圣谷)地区的某村公所是典型的秘西结合建筑,墙上宣传画写着:1825年-2025年(指1825年7月4日玻利瓦尔颁布废除封建酋长制法令,禁止无偿奴役印第安人)两百年庆典之路活动,由政府主导、社会融资,用180天实施户户清洁用水计划。由于安第斯山脉隔绝西风水汽,山脉东侧十分干旱,图中土著人在山坡上的房子不用担心山洪滑坡。但生活和农业用水困难。

图80:传统的低矮印加房舍(图中的红墙房子)和新式楼房形成鲜明对比。

图81:圣谷中的干打垒传统村舍

图82:我们的车经过印加古村落,一个大宅门楣上刻着太阳神和智慧天使,旁边有个牌子,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研究院的保护单位。不知院子里面有什么东东。

图83:现代圣谷印加人生活掠影:铁皮屋自右向左乡村诊所、快餐铺、凉茶摊、马黛茶店、杂货铺...山顶的大字是招商广告,这个山头要出租出售,地块标号712。

图84:在圣谷,我们住在”卡萨安迪娜尊贵圣谷酒店及别墅 (Casa Andina Premium Valle Sagrado Hotel & Villas)”,花园式酒店,传统印加建筑形式。令人高兴的是可以和酒店的羊驼群合影。这里的羊驼很干净、温顺,不会向客人吐臭口水。

驼羊和羊驼小Tip:我们印象中,羊驼和驼羊是一回事,说法不同而已。其实二者不是同一种概念。驼羊属骆驼科、是胼足亚目现存唯一的代表。它既不是羊,也不是马,而是骆驼的同门。大约1200万年前,原始骆驼分两路迁徙,一支来到亚非演化出了我们熟悉的单峰驼和双峰驼,而另一支则来到南美洲,演化成四个亚种:Llama(驼羊、美洲驼、无峰驼)、Guanaco(原驼)、Alpaca(羊驼)、Vicuña骆马(小羊驼)。你在秘鲁看到的羊驼或驼羊,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比如上图是我们最熟悉的羊驼Alpaca,厚厚的羊绒包裹着一张可爱的网红脸:在马丘比丘散步的大型短毛品种则是驼羊Llama,又称美洲驼、无峰驼,是南美洲原产的唯一能驮负70磅重物的脚力;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骆马Vicuña,秘鲁的国宝,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用骆马毛制造出的围巾特别保暖轻盈且防水,当然价格也最贵。驼羊分布于秘鲁安第斯山区16个省,主要产于库斯科地区。与其他大洲不同,南美洲印第安人很少驯化野生动物,因此在欧洲人到达南美洲以前,这里没有猪、羊、牛、马等常见的家畜,驼羊和豚鼠是例外。作为原产于南美洲的古老畜种,驼羊1000多年前就成为南美印第安人的食物和运输工具。遗憾的是,由于驼羊的绒毛值钱(目前国际市场上1公斤驼羊毛的价格在500美元以上,是普通羊毛价格的几十倍。利马的驼羊毛产品专卖店KUNA的披肩,大都在一千美元上下,高端的要几千刀一条)。在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捕杀下,野生驼羊在400年前就灭绝了。

  (6)途经欧雁台(Ollantaytambo

    欧雁台地处安第斯群山中圣谷的咽喉,距离库斯科73公里,海拔约2800米,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作为印加帝国军事要塞和皇家度假地,和马丘比丘的地位相仿。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并占领库斯科后,印加王曼科退守欧雁台成立临时首都。1537年,印加人在这里打败了西班牙人的进攻,这座雄伟坚固的军事堡垒是印加人反抗西班牙入侵唯一一场胜仗的见证者。

小镇有个中心广场,四周都是餐馆酒吧旅游商店。我们没时间游览,只是个匆匆过客。

图85:欧雁台的旅游店铺鳞次栉比,但我们无暇光顾。

图86:在圣谷的所有小镇中,只有欧雁台还保存着最后一片原汁原味的印加民居。家家户户门口的活水清渠不知是引自山泉还是乌鲁班巴河。小镇只有1000多居民,都是黑头发黑眼睛正统印加人的后裔。

图87-88:欧雁台保留着最完整的印加民居群落。上图为军事要塞下的干打垒的老宅,承载着历史岁月的积淀;下图为临街的印加民居,正被商业化蚕食。

图89:欧雁台古城堡下正大兴土木,我感觉商业化已对文物古迹保护造成了威胁。

图90:仰望欧雁台古堡,陡峭的台阶山势让人望而生怯。大概当初进攻这里的西斑牙人也有同样的心理吧,印加王曼科失守库斯科后退到这里,把欧雁台定为印加帝国的新首都,让西斑牙人在此吃了个大败仗。可惜好景不长,在西斑牙人反扑之下,欧雁台失陷,曼科弃城逃到丛林中的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一直坚持到1572年,曼科被西班牙人抓获,押到库斯科处死,至此印加帝国灭亡。

下一章待续(五)寻找失落的文明--梦怀萦绕的马丘比丘。

阅读 7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