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耕耘绽芳华 “语”你携手共成长——记永城四中语文组第17周公开课

云彩
创建于2023-12-26
阅读 15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寒冬过半,韶光依旧,梦想如初,成长不息。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从烈阳蝉鸣的夏天到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们一直在“研”途中耕耘,在“教”学中笃行。

        12月26日下午,永城四中语文组在教研组长黄秀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每次活动之前,黄老师都会精心部署安排。

活动流程

语文组第17周观课议课

时间:本周二(12月26日)下午123节

内容:

1.听评课

七年级

公开课:

第一节七2班胡诗岚《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主评:陈燕飞

第二节七16高晓梅《学习写作》

主评:庞春芳

八年级

公开课

第一节八9班王静《雁门太守行》

主评:黄秀玲

第二节八15班王紫玮《梦回繁华》

主评:张会梅

九年级

公开课

第一节5101成冰倩《范进中举》

主评:田彦利

主评:刘亚威王香

记录+美篇:刘云(主做)+曹芳+刘亚威

评课地点:4号楼3楼,九年级5101

2.本周四进行作业教案检查

温馨提醒:

1.听课记录(认真记录,要有总评)

2.讲课人员课后要有高质量的反思稿。

3.评课人员要有评课稿

4.所有老师有事请假,无事不得迟到早退缺席。

七年级听评课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主要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胡诗岚老师这节课以《西游记》主题曲开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神魔世界,学习如何运用精读跳读来阅读这部名著。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胡诗岚老师自评: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说,课堂上我以主题曲导入,学生兴趣浓厚;对于作者和小说主要内容,采用了提问检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阅读情况,加深学生记忆。然后通过人物介绍和表述对人物的看法的形式,引导学生跳读小说,根据人物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在推荐“我最喜爱的人物”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及自身谈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使学生明白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意志坚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时长把握不够充分。

陈燕飞老师点评:

1. 胡诗岚老师这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

2. 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从《西游记》的作者、成书、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讲解,结合小组教学,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建议:板书设计要规范。

  作文不仅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感情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写作文有难度。高晓梅老师的《学会记事》针对七年级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叙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训练。

语文学习写作文之

                       ——学会记事

高晓梅老师自评:

    初中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所以本文主要是练习写作记事,但是一部分学生不太明白记叙文六要素,甚至大部分学生不会用优美或者形象的语言来表述,所以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要明白什么是记叙文,最主要的是学会补充细节还有情节,通过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本文主要是抒情),来达到突出文章主旨的目的。所以本节课采取补充片段的方式来进行,希望以此来考察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庞春芳老师点评:

    高老师首先用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通过借鉴课文写法,打开学生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写清楚事情的基础上,借助恰切的词语,抓住感人的细节,学会锤炼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尝试写作,高老师通过点拨,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提升记事能力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中掌握了写事的方法,技巧。

    高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总之,高老师的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教法新颖,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七年级语文组听课

七年级语文组评课

八年级听评课

  他的一生非常短暂,受困于奇葩的命运,竟然不能参加科举进士考试。他还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他凄苦的一生,更像是来人间完成一次磨炼,他就是在文学史上留下“诗鬼”名号的李贺。八年级第一节公开课,王静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王静老师自评:

    每次听课我们总说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每次讲课我们总觉得仍有遗憾,但在遗憾的同时,又学到、收获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本次我所讲的是八年级第六单元李贺的一首歌行体古诗《雁门太守行》,设计思路是:明确目标,理解题意体裁,了解作者,知晓写作背景,品读古诗,诗词的翻译,透过诗人学古诗(四个问题穿插其中)

时间分配上①.把读古诗当作了本节课的亮点,所占时间较多,预设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读准抑扬顿挫;三读读好感情,会拖音!诗词翻译放到了课下,课堂上一带而过,②.把古诗赏析当作课堂的重点难点,设计了四个问题,意图:透过诗人学古诗,李贺是一个叙事的高手,高明的画家,场面描写的天才,用典的高手。立足全篇。

通过八年级同事们的评课,我受益匪浅:1.时间分配上要有侧重和取舍,容易的问题用时短,重点难点写和练,给足时间。2.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找答案,注意学生答案的互补性,教师去整合。3.诗词教学的回归点,应该是在读上,既能加深同学们的记忆,又回到诗词教学的本真,读中品,回味无穷。

黄秀玲老师点评:

1.王静老师为这节精彩的公开课倾注了很多心血,多次找同行老师探讨更改,精心设计,才有了今天的精彩展示;

2.三个目标表述清晰准确,围绕目标设定的教学活动灵活,王老师按照教学流程推进教学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3.诵读环节设计形式丰富:读准字音、重音节奏、抑扬、情感,个人读、师指导读、比赛读、齐读交替进行,实现了诗词诵读的深度教学;

4.从颜色、场面描写、用典等方面鉴赏诗歌,让学生充分思考,让学生回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建议:1.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节课一首古诗,应当让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2.本节课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诵读和表达的能力,如果能结合赏析的问题,让学生组织语言描述、动笔写出来将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都市的繁华景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王紫玮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梦回繁华》,学习阅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梦回繁华》

王紫玮老师自评: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精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向《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

张会梅老师点评:

王紫玮老师《梦回繁华》课堂使用多媒体视频导入,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为视频的冲击力是要大于图片和语言的,因此,本节课视频导入新课会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通过视频的导入,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教学的目的,学生更加直接的得到重点捕捉到关键。形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爱上课文。本节课非常成功,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语言语调抑扬顿挫,普通话过硬,基本功扎实,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讨论要点成效显著。并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九年级听评课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自己及周围人的不同表现,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节课成冰倩老师带领我们走进《范进中举》去感受当时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

成冰倩老师自评: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三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3、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解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二问题时 ,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 ,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让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发现了我许多教学上的问题,这也督促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灵活地去处理各种问题。

刘亚威老师点评:

1.导入切题,《登科后》的主人公与《范进中举》的主人公有相似性,体现老师细腻的心思。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比较明确:比如时间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让学生按表格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圈画出来;老师也一直在巡查,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充分利用小组进行活动,分为独学,合学,展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结合中考,联系实际,增强课课堂的实用性。

5.注重方法的指导,这节课重点知道了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6.学生在展示的时候,覆盖面尽可能的广一些,以增强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王香老师点评: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性小说,时代感很强,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文篇幅很长,如何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搜集到有用信息呢?本节课中成冰倩老师依据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表格形式,紧紧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与此同时,通过表格的方式,讽刺小说对比的写作手法就一目了然了。再加上重点段落的朗读,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中,从疯”中深究文章主题。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冰倩老师在课堂当中以小组合作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的去探究交流、展示,更好地突破本课时的重、难点。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教师的稳重和沉稳,在语文这片天地中,期待我们展现更多的精彩!

九年级语文组评课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每一次教研都是沉潜蓄势,每一次研讨都是厚积薄发,我们在课堂中探索,在交流中碰撞,在积累中沉淀,在反思中前行。且行且思,且悟且进。窗外深冬寒意料峭,室内氛围温暖如春。时光清浅,岁月如歌, 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唯有教研的芳华,沉香流年。教研路上,我们将不断地学习,反思,将凝聚的力量转化为成长的步伐,一起追寻更美好的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图文编辑:刘云

初审:黄秀玲

终审:陈国辅

阅读 15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