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化赋能
探索大单元实践

橘子
创建于2023-12-26
阅读 7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阳泉市教育改革重点领域高端研修班    

(第五期)

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

  大雪数日,天气逐渐回暖,我们迎来了阳泉市教育改革重点领域高端研修班(第五期)线下集中培训。

打破边界     优质共享

  26日上午,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主讲的《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为我们打开了数字化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需要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研训、智慧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转型。作为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提供数字化优质资源及实施路径,让数字化为学生发展助力。

  钟教授的讲座为老师们展望了在数字技术支撑下践行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的未来教育、超融合智慧管理与决策的智能学校、云端一体化智慧教与学支援系统的智慧课堂的美好愿景。

心得体会: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教与学,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2月26日上午,非常有幸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数字化学习与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教授围绕《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主题进行的专题讲座,钟教授在讲座过程中给大家分享了精彩的微课例,直观、系统、深入浅出,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运用指点迷津、打通经脉。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学习感悟:

      1.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不仅仅是老师使用的PPT、一份教案、一份课后拓展材料,如果只是这些数字资源,它可能更偏向以教为中心。而大量的数字资源正在以学为中心,某些程度上,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2.每一个数字资源的寻找和制作,面对的都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而不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它可以成为学习使用的资源,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学生真实情景的数字化资源。

       3.今天我们使用的数字技术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30——40分钟里,它打开了校内校外全程学习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融入到了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中。

      钟教授的“要开展有魂的数字化赋能”理念,正是广大教师秉承的准则,以学生为本,情智教育,教学手段要真正为学生服务。

  这次讲座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在讲座中,钟教授就数字化对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化对教育创新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数字化还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其次,数字化赋能可以推动教育创新的方向。讲座中提到了一些数字化赋能的具体方向。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后,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讲座中提到了数字化赋能需要教育机构、政府、科技企业以及教育从业者等多方参与。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实现教育创新和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潜力。我相信,在数字化赋能的推动下,教育将进一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长空间。

劳逸结合    提升效率

  学习太久,需提神醒脑,跟着节奏拍打全身,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融合变革     创生未来

  下午,唐烨伟教授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课堂构建路径研究》为题,剖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

  唐教授从“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教育向智能时代变迁过程”到“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走向教育环境与教学系统的深度变革”,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及国家方针政策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启发。

  唐教授通过短片向我们阐释了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其次,如何成为未来教师?从智慧课堂构建思路与途径、智慧课堂标准、推动智慧课堂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介绍,引导大家主动吸收前沿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在教育变革中提升数字能力,优化专业成长。

05:09

  未来虽已来,但教师将不可替代,同时也必将给教师带来挑战,而我们又该培养怎样的人才?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要看到未来教育的发展,明确培养人才的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为学生设计最适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设计最合适的学。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课堂,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心得体会:

清背景,晰路径,

指点迷津,改之有道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课堂构建路径研究》,开篇视频直入人心!唐烨伟教授的授课内容呼应着视频中的每一段文字,带给我们扪心的思考和自我的对话,作为当代教育人,向前需坚定有力,改革需行之有道。

      清背景——

     “人生和教育的征途,我们是看着路走还是看着山走,是条件反射还是奔赴挑战,这个种在人性里的哲学命题,拷问着学校教育的时代选择,关联着学习成长的全部历程。”

      从“时代变迁”引发的“动力系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发展与变化,阐明我国正处于从信息时代教育向智能时代教育变迁的过程;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走向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的深度变革”,诠释了从“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量变到“创新引领,生态变革”的质变。教育发展的历程,唐教授娓娓道来。教育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的战略行动要求,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头顶,压力如山;前方,道路险阻;身边,动力缺失。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应变却始终看不见目的地。”

       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教师,要解决当下教育的问题,要看到未来教育的发展,学习让我们受到的不仅是启发,更是越来越明确的目的地。

      晰路径——

      “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把头顶的山化为远方的山,看见真实的意义,建设多元的生态,打造完整的系统。我们需要看见教育的常识规律,我们需要看见育人的核心目标,我们需要看见生命的个体意义,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看见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和属于他人的各种山。”

       提出、概念、形成、作用、关键能力、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唐教授将“素养导向”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关注新的育人导向。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具备独立学习能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更应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出发,在教育变革中提升智慧课堂构建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品格‘分娩’的进程,教育是一门直面所有社会变迁的‘未来学’。当学校教育走向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我们如何看见水面下的‘冰山’?”     

     “农业的时间表+工业的流程和标准→智能时代的个性发展需求”唐教授传递给我们迎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式。《华为的品牌故事》向我们阐释了“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指点迷津——

    “打开思维与价值的‘远山’,当新课标坚持核心素养立意,更强调面向生活的真实任务,更关注解决问题的价值导向,刚考察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更追求有目标、有引导、有选择、有评价的自主学习……”

    “图解大概念和它的概念小伙伴”时,唐教授问道:“什么是有生活价值的?”引发我们将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是我们改革中重要的一步。

      改之有道——

     “那‘山’如此复杂迷踪高不可攀,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抵达?真正的教育人生需要一场深刻的顿悟。所谓命运,就是环环相扣的选择;所谓价值,起于刻印未来的心智。这座我们即将登临的未来之山,愿它,有意义、有创造、有生活、有健康,有美、有爱,有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

      分层解决教育问题、破解课堂教学难题、选择智能工具推动教学创新的科学路径,唐教授助力我们共攀教育的“未来之山”。梳理教学瓶颈问题,筛选优化教育教学路径,找到技术赋能融合点,智慧课堂构建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们登“山”的必经之路。

     “我们相信,当你以教育为翼,像鸟儿一样纵情飞翔,终将会抵达属于自己的山巅,那是教育给你的新世界,那是你生命的无限可能。”

       问题任务的内核是基础知识到综合知识的运用,当学科能力发展为学科素养,我们教出的学生就拥有了自主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多元的智慧。正如唐教授言:“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学生——能选择更多样的未来!”

     “今天的中国教育人,人在山上,风吹哪边,愿你朝向哪边;路在脚下,百年万里,愿你处处知己。今天的中国教育,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研”途花开      众行致远

  27日,刘术红院长以《大单元主题、目标与评价设计》主题,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聚焦如何从事实性知识的教授,升级到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大单元教学。使设计者将具体与抽象思维相协同,以大概念统整知识,重构单元内容,使学习者形成概念性理解,并具有迁移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课程内容重建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刘院长指出,教学目标要体现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进阶,要更多关注思维水平的层次。评价不应仅仅是对教学、学习的判断,而应成为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刘院长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向老师们指出:表扬不等同于评价,有评无判,评价没有诊断性。接着又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学案设计内涵,分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由来、目标的导向、课标的分解和目标的续写,分析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一天的时间,我们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一起来共同实践研究,携手穿越理论与实践割裂处,携手探索素养导向课堂,接下来,深入研究大单元,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踏实走好每一步,相信终会到达教育的理想之境!

心得体会:

大单元  大视野  大智慧

      12月27日上午, 认真聆听了华师教育研究院刘术红副院长《大单元主题、目标与评价设计》的专题讲座,让我们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刘院长从中高考题改革,启发思考:从死记硬背的双基积累到双基情景中的综合运用;从“解题”转向“解决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强化学科知识与实践情景的关联;核心素养下的考试改革方向等,引领大家认识到当下对学生的全部考查,是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去考查思维、能力、素养,“大量刷题得分”的路,已行不通了。  

      刘院长围绕大单元主题、大单元目标、大单元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解读。通过一个个样例,分享了大单元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策略,从内容、目标、评价的重构,让我们开阔了视野,理解了大单元是如何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以下五方面深受启发:  

      1.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是学科层面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创举。以学科实践为支点,撬动传统育人体系,建构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方式,是各学科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关键和中心。    

      2.大单元设计的核心是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大单元教学,加强学科实践,从而促进素养的形成。

      3.教师应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教师应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5.提高核心素养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以学生为出发点,聚焦课堂,结合教学实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真正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

岁月清浅,学无止境

      “阳泉市教育改革重点领域高端研修班第五期”培训学习活动如期而至。12月27日下午,华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刘术红为我们做了题为《大单元结构化任务与课时设计》的专题讲座。

       刘院长从“课时走向单元的几个关键点”切入主题,进行逐一讲解:

       1.内容的重构:从忠实于教材编辑顺序,到以大概念统整和重构内容,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实践。

       2.目标的重构:一是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目标,二是通过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进行意义建构的目标。

       3.评价的重构:从“对学习的评价”到“促进学习的评价”,教师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习上课。

       4.结构的重构:改变过去的“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知识建构方式。

       5.作业的重构: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单一,机械作业繁多,作业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大单元作业的结构化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以大概念为核心,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不可能依然保持以知识点为序列的内容组织逻辑,而是通过结构化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成为学习主体,成为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

       结构化,要求教材及教学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刘院长通过不同学科课型举例,与老师们交流课型建构,深入理解设计大单元学习任务和活动时,要从“先记住知识再提高能力”转向“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和迁移应用是交叉进行的——在理解中尝试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建构新的认知。教师要研究如何选择好的情境,设计与学习内容相符合学习任务。好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法。 

       实施结构化教学,老师们需要把相对零散的、模糊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结构,变成体系化的、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结构。以大任务驱动,以活动的序列化为线索规划单元;以大概念为核心,以知识的结构化为线索规划单元;以大主题为引领,以情境的结构化为线索规划单元。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长期性。积识成智,快乐成长,静心学习中,老师们对于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必将在课堂实践中,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打造出知识与素养相融、学习与成长并进的高质量课堂。

  最后,任瑞庆主任进一步解读了专家老师讲座的精神实质,总结本学期培训工作并部署了新一年具体安排,对老师们下一步提炼教育主张和教学观点提供思路和方法引领。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我们将满载收获,在工作岗位发挥榜样力量,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期待着在新的征程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阅读 7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