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改革进入“双减”时代的提质增效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觉得需要课堂效率“高起来”,课后服务“亮起来”,家校协同“实起来”。对于这个观点,我感觉总结特别到位。可作者却持不同的观点,他借用张志勇院长说的话:“双减”的首要举措实际上不是作业改革,而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再次提出减负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提质,根本在激趣。。如果没有直击课堂教学中的痛点,没有回应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没有关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那么减负就可能沦为一个伪命题。
针对这一观点,作者通过三点来进行阐述。
一、减法的背后是底气。文中提到减法思维下的教学要把“教”降到最低,给学生留白。教师的底气要思考更全面,研究更深入,才能减到关键处;只有理解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智慧的“不教”;只有把教师要做的减到最少,学生要做的事情才可能增到最多。
二、减法背后意味着创造。减法的本质是实现“少即是多”。“少即是多”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尺。教师要整体地教,学生要完整地学。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无论是设计教还是优化学,都要不断走向创造。
三、减法的背后是谦卑。教师只有谦卑才能放下偏见和优越感,才能看见学生的成长、热情和可爱。教师保持谦卑才能发现学生,敢于示弱才能成就学生。
对于作者的表达观点,我领悟的有限,无法展开剖析。我特别认同观点中的几句话:“教师讲得越多越容易让学生的大脑产生惰性。”“如果教师太过忙碌,就可能成为一个‘盲人’,学生将成为教师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就此一点来说说我走过的弯路。就是在我加入洛新团队的第一年,我觉得我自己特别认真负责。上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中字词课文面面俱到,唯恐有纰漏,作业、练习册、课堂练习、试卷都是亲批亲改,课下还抓着学生纠错。整天忙忙碌碌,自我感觉良好,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方法大于努力,特别是盲目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