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获评“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

长治促进经营主体发展工作专班
创建于2023-12-26
阅读 12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12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所属《环球时报》社主办的2023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论坛上,我市获评“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国珍参加论坛并作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推介。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思路·新活力·新发展”,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庄聪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西安市、沈阳市、济南市、威海市等部分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代表作典型案例推介。

近年来,长治市着力打造“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的“三无”和“可预期、可发展、可信赖”的“三可”营商环境 。长治在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定步伐,总量和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山西第二,工业体系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先后五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是国家97个地区级创新型城市之一。长治在文旅康养产业上发力,着力打造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建博物院、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太行风光揽胜处、中国康养福地五张名片,今年国内外游客达六千万人次。

本次活动由《人民日报》主管的环球时报社主办,活动旨在对标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邀请国内外城市代表、企业代表、权威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之路。

长治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庄聪生在主旨发言中形象地说,“对市场主体和企业家来说,营商环境就是一双鞋子,这双鞋子穿在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的脚上。如果这是一双轻便的鞋子,让企业家穿在脚上能够健步如飞,那么企业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发展得很快、很好。”

2023年,全市紧扣“五个环境”建设和经营主体提升年核心工作,探索实施3.0版差异化改革措施,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全市“一盘棋”,创优环境成为全民共识

长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省首家把营商环境纳入市委党校教学内容,累计培训县处班、中青班等各类主体班学员800余人。

强化制度支撑,营商环境更加有法可依

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长治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33个行政立法联系点,认真研究吸纳社会公众对法规草案、规章和其他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全省首家开展“百所千人办万件实事”便企惠民活动,推动全市100余家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1000余名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全年办理不少于1万件法律便企惠民实事。

探索政务改革,营商环境更加方便快捷

全市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承接市县两级行政管理权限3107项,赋权深度和广度位居全省前列。全省首家印发《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工作方案》,目前已落地企业开办、出生等事项的“一件事”服务。全省首家印发《系统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审批服务指导性规范》,并联审批率提升至51.8%,联合验收率提升至67.3%,市政联合报装率提升至64.2%。

打造宜商名片,营商环境更加开放包容

出台《长治市促进投资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分批兑现奖励资金1456.97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91家,位居全省第三。累计培育认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2家,位居全省第三。省校合作建成38个高校科研延伸平台、76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位居全省第二。全省率先制定《长治市知识产权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累计申请奖励资金155万元。“春之韵上党美”和“南太行踏青漫步”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完善监管体系,营商环境更加诚实有信

在医疗、交通、房地产等18个领域落实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全市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达81%。累计发布各类红黑名单信息3.1万条。鼓励引导失信主体积极修复失信行为,重塑企业自身信用,全年共完成信用修复案例354个。

聚焦助企纾困,营商环境更加要素完备

鼓励采购人提高中小微企业预留份额比例,全年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45.33亿元。累计为3134名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376.08万元。累计向创业载体发放奖补资金1537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9亿元。全面推行稳岗补贴“免跑即领、免证即办、免登即发、免申即享”,减免失业保险费1.97亿元。

政策叠加发力,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全年新培育“小升规”入库企业91户;29家“专精特新”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260余家企业上市挂牌;3家园区被授予“山西省中小企业园”,数量独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库“四上”企业2520家,位居全省第三。目前省级产业链链主4户,市级产业链链主23户、链核36户;拥有完整LED产业链条,LED显示龙头企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三。全市开发区共培育经营主体3.13万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1户,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9%。

2024年,我市将深刻领会中央及省委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坚决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要求,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阅读 12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