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尤其是唐宋以来精致典雅的旧体诗词,更是语言艺术之精华。追求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杜甫诗云: “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惊人之语当然是极美的语言。贾岛推敲的故事流传甚广,也是追求语言美的佳话。马雅柯夫斯基说: “ 诗人筛着成山的词藻,为了找出一个他所需要的字。 ” 不朽之作,都是美的语言的结晶。毛泽东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英雄 史诗式 的内涵和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 主席 留下的百余首诗词,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其语言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 主席 特别重视学语言,他说: “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 (《反对党八股》) 主席 诗词的语言 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大致 有三:
独具个性的遣词艺术。 主席 是有典型性格的人,他的诗歌独具风格,其遣词用字也体现了 鲜明 的个性。客观事物有千千万万的名称,千奇百怪的形状,千变万化的动态,要形象逼真、刻画逼肖,全得力于词语的选择。 主席 的遣词艺术体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 活用动词。用 好 动词 很 难。客观事物都在运动,一跳一跨,一投一拉,一滚一转,全然不同,准确地选择动词去表现极为不易。 诗人 对动词用得活,具有飞动之势,灵活多变,生动传神。他善于运用动词描绘出事物运动中最能体现本质的一瞬,于事物的运动状态中充分体现深层次的美学内涵与理性内涵。 “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沁园春 · 雪》 ) 诗人远眺黄河上下,顿时消失了那滚滚的波涛,原因没有明说,其实 暗示白雪皑皑 ,黄河冰封了 , 一个 “ 失 ” 字,曲折地把这层意思 表达 出来了。 “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 ( 《菩萨蛮 · 黄鹤楼》 ), “ 锁 ” 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了龟蛇两山对峙的气势,又暗示了当时的政治态势:敌人势力之强大。从诗词中使用的高频字来看, 主席 喜欢使用 “ 飞 ”“ 卷 ” 二字。 “ 浪遏飞舟 ” ( 《沁园春 · 长沙》 ) , “ 飞将军自重霄入 ” ( 《渔家傲 · 反第二次大 “ 围剿 ” 》 ) , “ 一篇读罢头飞雪 ” ( 《贺新郎 · 读史》 ) 等等, “ 飞 ” 字所到,动作飞速,形象飞动。 “ 红旗卷起农奴戟 ” ( 《七律 · 到韶山》 ), “ 倒海翻江卷巨澜 ” ( 《十六字令三首》 ) , “ 红旗漫卷西风 ” ( 《清平乐 · 六盘山》 ) ,一个 “ 卷 ” 字,有千钧之力, 摧枯拉朽之势, 表现了语言的力度美。
其次,谨用形容词。 凡是伟大的作家,使用形容词都十分谨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过激地提出 “ 向形容词开战 ” 的主张,原因所在,避免声色外露,追求天然本色。 主席 对形容词的使用表现了一种特别的吝 惜 和精审。形容词是 主席 诗词中使用频率最低的词,不用则已,一用则深 入 肌理,坚实难移,突出了事物的 某一性质或状态的美学特征,栩栩如生,光彩夺目。 “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 《贺新郎》 ) , 一个 “ 孤 ” 字,道尽旅途之孤寂,儿女柔情 之深挚 。《卜算子 · 咏梅》通篇只有一个形容词 —— “ 俏 ” 。这一新鲜别致的形容词涵蕴着蓬勃的生机和粗犷的活力 , 将一个富有某种 “ 野性 ” 魅力的姿态推到了美学应力的极限位置。其他如 “ 路隘林深苔滑 ” ( 《如梦令 · 元旦》 ) , “ 山高路远坑深 ” ( 《六言诗 · 给彭德怀同志》 ) ,每个形容词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自然境界和相应的心理境界 , 这种 “ 适得其所 ” 的美学功力,令人叹为观止。 又次, 重用数量词。和名、动、形三大词 类 比较起来,数量词在 整个 词类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 在诗词中通常不具有发皇耳目的作用 ,很少 引起 审美 者的特别注意 ,主席 诗词中所使用的数量词,却格外 彰显 美学震撼力。 这些数量词仿佛散发一种冲击波, 这种强大的冲击波,来自所用数量词的显赫性。 “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 《十六字令三首》 ),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 《清平乐 · 六盘山》 ) ,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 《满江红 · 和郭沫若同志》 ), 这些数量词的美学效果是极为明显的 , 有了数的显赫,才有外在之象的 恢宏伟岸 和内在气势的豪迈奔放。 这 从一个侧面构成 了主席 诗词的独特风格。 主席 对数量词的重用,不仅表现在浓墨重 彩 的显赫上,同时也辩证地表现在显赫的另一极 —— 高浓缩的 “ 纯一 ” 上, 主席 既喜欢运用夸张性的大数量的壮词,也喜欢和擅长运用负向夸张的最小数词 “ 一 ” ,对客观事物的时空状态同样进行鲜明的强调和突出。 “ 一唱雄鸡天下白 ” ( 《 浣溪沙 · 和柳亚子先生》 ), “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 ( 《浪淘沙 · 北戴河》 ), “ 万花纷谢一时稀 ” ( 《七律 · 冬云》 ) 等等,这个高弹性的 “ 一 ” 字,在 主席 笔下 , 内涵是灵活多样的 : 或表一切,或表极微,或表漫长的历史进程,或表瞬间的风云突变 等等 ,伸缩自如 , 变化莫测,极富美学 张 力。 诗人使用的数量词, 能引起读者对所 描绘 事物的注意,在突然的 “ 发散 ” 或 “ 收束 ” 中构成大起大 落 的气势,激发出心理的惊愕与兴奋,酿造出耐人寻味的美感。至于名词、副词和其他词类的使用,亦具特色,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毛主席 1925 年在广州
推陈出新的用典效果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 主席 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一贯主张。关于学习古人的语言, 主席 的观点亦复如是,他说: “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 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法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 ( 《 反对党八股 》 )于 诗歌创作 而言 ,用典是常用的创作手法。 主席 灵活多样的用典方式和天衣无缝的用典技巧,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主席 诗词中的典故,仿佛是一串串镶嵌在精美服饰上的珍珠宝石,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主席 诗词的用典,从效果而言,集中体现在一个 “ 新 ” 字上,即推陈出新。 “ 新 ” 是艺术的生命,王羲之《兰亭诗》 云 : “ 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 新人耳目,方能产生美感 ,主席 信手拈来的典故,贴切自然,新鲜 别致 。
内涵新。 主席 有点铁成金之术,他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往往进行了合理性改造,注入了新的精神,因此其容量有所扩大,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主席 喜欢 化用或 引用古人现成的诗句入诗入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一唱雄鸡天下白 ” , 化用 李贺《致酒行》 而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原意是我有坚定的政治操守不 易 被人引诱,有一天像雄鸡一鸣光照九州。而此处 化 用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新中国的诞生象一轮红日 从 世界的东方升起,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 ( 《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称此语“奇绝无双”,李贺把铜人比作“衰兰”,铜人被移走,老天也仿佛为之感伤。 而用在这里别有寓意: 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是自身腐朽的结果,人民早已厌弃了他。 自然法则、历史规律是无情的,因此执行历史规律的革命人民在摧毁旧制度、旧社会时,也应该是无情的,不应该对敌人表示亲爱温柔,而应加以驱逐和消灭。
1959 年 6 月 25 日,毛主席回韶山同私塾老师毛宇居携手同行
形象新。 诗歌之所以感人,多来自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没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便不能引发读者丰美的 、广阔的 艺术联想。典故多为历史故事、传说或某些事件的概括,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传统手法,屈原开创的“美人芳草”的比兴传统,使诗歌意境委婉幽邃。引用传说和典故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兴。用典 必须以旧貌换新颜的姿态出现 , 才能反映今天的社会生活 ,不露痕迹才是用典高手 。 主席 诗词中的用典,其艺术形象多是脱尽旧服,换了新衣。《念奴娇 · 鸟儿问答》一词采用寓言的形式,借其二鸟对话批判了国际上某些人在世界革命、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词的构思,大鹏和蓬间雀的形象直接从《庄子 · 逍遥游》中脱胎而来。庄周的原意在于泯灭大小之别,无论鲲鹏或斥鹦同样要有所待,还未达到 “ 无待 ” 的逍遥境界。而诗人于此,只取庄周虚构的大小两种形象的对比,将大鹏喻为坚 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而蓬间雀则 比 喻 修正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 , 这里的二鸟形象,已面目全新。《水调歌头 · 游泳》中巫山神女的形象,也不再是宋玉《高唐赋》中 “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的 妖娆 女子的形象,而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出现,这样深化了全词的主旨。
境界新。 境界又称意境或境,它是以言情为主的诗歌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关于意境的特点,宗白华先生已作过透彻论述。所谓境界,大致是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所达到的水乳交融的境况 ,往往通过鲜活的图景拓展出广阔丰美的联想空间, 有境界的诗方为好诗 , 王国维说: “ 词以境界为 最 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人间词话》) 不过,这个境界又有高下之分,新旧之别 , 高而新方为杰构 。主席 诗词多高境、多新境。境界何以有新旧之别 ? 因为某些文学典故或传统题材,艺术家已创造出了不少美的境界,但这些境界 袭 用 太多 ,虽美而 难以 感人,必须另辟新境,以新取胜。 主席 的创作,喜欢运用典故和传统题材,而境界新人耳目。《蝶恋花 · 答李淑一》引用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也属游仙题材,但把读者带入如此新奇的境界:诗人想象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象杨花和柳絮一样轻 盈 地飞到了传说中的月宫,这时被贬伐桂的吴刚捧出了香甜的美酒,那位因窃药而奔月的嫦娥也一改愁容,为忠魂的到来而翩翩起舞。碧海青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的光临而增色。烈士骄傲的英姿,忠魂浩然的正气,他们的崇高,他们的伟大,均由吴刚和嫦娥的表演衬 托 出来。此词虽然保存了原有典故的神话色彩,但整个境界是崭新的。咏梅也是文人画士喜欢的传统题材,千百年来咏梅之作不计其数。陆游甚爱梅花,在《剑南诗稿》和《剑南文集》中咏梅花的诗作不下百首,《卜算子 · 咏梅》是其中的佳 构 。陆游的咏梅往往赋予梅花 一种孤高自赏和隐逸之怀的品格,其 《卜算子 · 咏梅》一词 , 流露出一种寂寞感伤的情调 。主席 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形象新,境界新。你看,俏丽的梅花挺立于悬崖坚冰之上,对 严 寒敢于蔑视、反抗 、斗争 ,而当百花争艳时,而梅子又笑得那么谦和。全词透露出一种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 , 其高昂的格调,雄阔的境界,千古独有。
奇妙多变的比喻手法 。比喻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如日月之光,常用常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说: “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 的确如此,著名的文学家往往是比喻的高手。李白的诗多用比喻,他的《鸣皋歌送岑征君》连用数个比喻: “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朝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过鲁迅、老舍这样的比喻大师。 主席 也善用比喻,无论其政治论文、哲学论文,还是诗词,都缀满了光彩夺目的比喻珍珠。 主席 诗词中的比喻奇妙多变,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首先, 大量设喻,气象万千。 主席 诗词中设喻较多,琳琅满目。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 ( 《忆秦娥 · 娄山关》 ) 这是娄山关战斗胜利后战场环境的逼真描写,你看:青山起伏,像翻腾的大海;夕阳西沉,宛如殷红的鲜血。连用两个比喻让人油然而生战场巡礼的肃穆感 、 苍凉感 、 凝重感,这是明喻。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 《沁园春 · 雪》 ) 诗人从飞机上极目远眺,披覆白雪的群山,蜿蜒夭矫,宛如长蛇在舞动;而秦晋高原,丘陵起伏, 有如 象群在奔驰 , 连用两个比喻写出了雪下山原的气势 , 这是暗喻。 “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 《清平乐 · 蒋桂战争》 ) 这里以金瓯喻国土完整 , “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 ( 《七律 · 和周世钊同志》 ) “ 鸡虫 ” 一词,见杜甫《缚鸡行》: “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 有人认为这里的 “ 鸡虫 ” 盖喻某大国领导内部的权力斗争,这是借喻。 主席 诗词中的设喻较多,形成了万千气象。
毛主席《西江月 · 井冈山》手稿
其次,取喻多端,新颖贴切。 主席 善于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斗争中学习语言,故比喻的运用信手拈来,无不新颖贴切。在 主席 的笔下,无论是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或者是生活琐事,都可能被他取来作比喻的喻体。 “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 ( 《浣溪沙 - 和柳亚子先生》 ), “ 长夜 ” 喻旧中国长期的黑暗统治; “ 魔怪 ” ,即牛鬼蛇神,喻指帝国主义、封建主叉、官僚资本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用这些材料入诗,既新颖贴切,又形象生动。 主席 诗词的取喻多端,有时还表现为同一个喻体,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而本体也各异,体现出比喻的多边性特征。《念奴娇 · 鸟儿问答》: “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 《蝶恋花 · 从汀州向长沙》: “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 同以 “ 鲲鹏 ” 取喻,前者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列主义者和人民的革命力量,而后者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军队。这是为什么 ?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 “ 比喻有两柄而复多边。 ” 比 喻之两柄则 “ 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 ” ,主席 的设喻就体现出两柄多边的美感特征。
又次,喻中有夸,气势恢宏。 主席 诗词的主体风格是雄奇瑰丽,体现出崇高、阳刚的美学特征。此种风格的形成,其因素当然是多元的。但语言作为文学的载体,对风格的影响自然甚巨。笔者认为, 主席 的诗风与比喻的运用有较多关系。他的比喻往往与夸张结合在一起。 主席 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造语吐词,多为其豪气、浩气的自然喷射。 主席 诗宗屈原、李白、李贺,受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甚深,善于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而这些夸张又多与比喻 糅 合为一。 “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 ( 《贺新郎》 ) 连用两个比喻描绘理想中的大革命,笔下仿佛有雷霆万钧之势。 “ 七百里驱十五,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 ( 《渔家傲 · 反第二次大 “ 围剿 ” 》 ), “ 如卷席 ” ,就是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把敌人收拾得干干净净,写出了红军锐不可挡的气势。 诗人既能借助比喻将事物向极大极强的方向进行正向夸张,同时也能借助比喻将事物向极微极弱的方向进行负向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七律 · 长征》 ) 这是描写红军长征途中的心理感受 : 五岭虽然 峥嵘 曲折, 宛若 细浪在腾跃;乌蒙尽管广大雄壮, 犹 如泥丸在滚动。这以动见静的比喻,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反衬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 ( 《送纵宇一郎东行》 ) “ 稊米 ” ,语见《庄子 · 秋水》: “ 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 这里以 “ 稊米 ” 喻极微小之事物,要把世界大事看成稊米一样小的东西,显示出革命家雄伟的气魄和广阔的胸怀。
以一斑窥全豹,借一目传精神,以上从三方面粗略地论述了 主席 诗词语言 美 的基本特征,其实这三者 为 一个整体,分而析之,仅因论述之方便。语言是文学的细胞,正是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修养,才构成 主席 诗词雄浑无匹、精妙绝伦的美学境界。别林斯基赞美普希金说: “ 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不精确或雕饰的词句,甚至没有一个不精确或雕琢的字。 ” ( 《别林斯基论文学》 ) 这用之于 主席 ,应该 是 恰如其分的。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诗人,诗书画美评家,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