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适逢毛主席130周年诞辰,张国宏老师分享了他的教育经历。弘扬教育家的精神,做新时代好老师。教育是国之本,教育要秉持严谨踏实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谈到了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让我们备受鼓舞!
万世师表孔夫子曾教育学生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对教育更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注重启发性的教育。所以,作为孔子的后人,我们更要将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弘扬孔子的教育精神,发展中国的教育。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安邦,对于教育也一样。教育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教育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张老师说教育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呀!
钱学森先生三次激动的时刻。其一便是回国后,他的老师说钱老在学术上超越了他。可见教育的意义之一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老师说,过好当老师的日子要做一名“会说话,能把话说好”的好老师。养好心,练好嘴。用有力量的话去激励学生,用有温度的话去温暖学生。
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曾说,让我们不断找自己的优点,找学生的优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长处,把优点长处发扬光大,教育才能往前发展。
人是最美的风景,每一个与我有关的人都是风景。不同的是,有的风景永驻心底,有的风景只是曾经。教书的同时培育自己,提升自己。
张老师分享了《学生喜欢老师听课的9个理由》
看到老师灿烂的笑容,听到老师更多的鼓励。
不懂时心情不会紧张,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
不会沉没在题山书海,老师讲课不信口开河。
板书不再是胡乱涂鸦,老师的手机不再响起。
老师不再坐着讲课了,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要当能鼓励学生的老师。如果您想感化别人,那您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差学生是打击出来的。
张老师说要做一名有“家国情怀”和“底线意识”的好老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密切关注时代,热情讴歌国家成就,激发青少年奋发图强。老师的责任感或家国情怀是最崇高的管理。
张老师说当老师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特别是信息时代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
张老师说要做一名有“1”意识和“1”行动的好老师。老师都有爱学生并做好工作的强烈愿望。
好老师并不虚无,可以看得见。爱学生并不抽象,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看得见就在眼前。目中无人,目中有人。
张老师说要做一名把“艺术”两字放在心上的好老师。艺术有“技术性”有“审美性”,把工作做到“同行说好”就是艺术,要让教育生活充满艺术气息。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23年12月26日下午,吕锐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数量和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挑战一一建构科学的新型“教”。
教“教什么”(课程建构);“怎样教”(教的方式)
学“学什么”(课程建构);“怎么学”(学的方式)
聚集教学方式的变革,赋能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绘课程蓝图,育时代新人。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课程体现了学校育人的整体观!课程是学校对价值观体系的选择,确立、坚守并付出实践运作的综合工作。课程是一座桥梁,连接师与生、连接教与学、连接学校与社会、连接当下与未来。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若是建筑图纸,教学就是具体的施工;课程若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就是球赛的过程;课程若是一个乐谱,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必须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课程改革意识,在课堂上实施课程改革教学。
走近课程改革,零敲碎打的课程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课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陶行知先生更是曾言,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教育才能发展。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集中展现。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并且只有落脚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才不是课外活动式的点缀。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教学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三自一新”改革就是真正的在课堂上落实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能力。
以检查反馈,点拨提升,记忆训练,当堂检测为框架的课堂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包办代替,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局面;改变了过去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次甚至多次讲解而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浪费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学生解题不规范,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改变了过去教师需要一边上课一边维持纪律的尴尬境地;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时学生低头不语和无人应答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把小组讨论只当做公开课时的点缀和花样的应付心里;总之,这一系列的改变,其实质就是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老师们的工作状态,既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老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其中有艰辛也有欣慰,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挫折也有进步,使我们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使我们有了全新的转变。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
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赞诃夫说过:“书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相信我们在这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