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12月25日下午,在横峰一小报告厅里开展“追寻中国教育精神——《陶行知教育名篇·珍藏版》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一小名副其实的才女兼大作家李建英老师主持。虽然冬日的傍晚寒气逼人,呵气成霜,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横峰一小这群热爱教育、热爱阅读的“先生们”进行读书交流、展开思想碰撞的热情。听!他们在李建英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探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陶公精神!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后改名陶知行、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指名读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悠闲地站在山下,袖手观山,望山而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其实我们过于功利地学习陶公的教学法,并不是“善之善者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二、合作共读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我们当踏着他力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而不是悠闲地站在山下袖手观山,望山而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困?
其实,我们过于功利地学习陶公的教学法,并不是“善之善者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三、趣味问答
对于这群爱阅读的“先生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1、“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最先提出的。2、“尽信书则不如无数书。”这句话是()说的。3、陶行知创办的师范学校是()。4、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这合二为一的媒介是()。5、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是指问“我们的()有没有进步?6、办学如(),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我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世上去活动。7、“教什么和怎样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8、教学做合一,这是教育的方法问题。所以教育者要以()为基础,受教育者也要以()为基础。9、“墨辩”提出三种知识,分别是(),(),()。10、()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
四、拓展环节
不同学科的老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如何践行陶行知理念。
何为先生?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无论哪个时代,总有先生如星星一般在求学,求真,求善,求美的路上照耀后人,那就让我们不仅做老师,也力争做一个令人敬仰的先生吧!
与一群有趣的人做一件有趣的事是幸福的!过一种幸福而又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横峰一小已然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