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
第十四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协助和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法律要求家长依法带娃,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娃又常常充满挑战,让家长们束手无策。
从出发点看,家长总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但从效果看孩子却不一定能理解、接受,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理念方法不对,结果将事与愿违。目前,亲子关系甚至已经成为引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见,当合格的家长真是一门技术活。
希望通过交流,与大家共同探讨作为家长,应如何扮演好孩子的导师这个角色。
怎样才能避免因亲子关系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01 懂得教育与成长的规律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未成年人来说,承受能力是慢慢养成的,所以任何熬夜学习、过度报班等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无效或短期有效的,最终挫伤的是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02 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无须攀比,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发展长处与优点,做最好的自己。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有实际意义。
03 学习情绪管理
家长的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学习情绪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当孩子不愿再和父母沟通,
一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
孩子就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
失望多了,
孩子自然不愿再开口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呢?
从孩子们的视角看看
是不是以下这七个方面出了问题。
01 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爸爸妈妈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他们就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我为什么要顺着他们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
0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似乎对于我的事情不以为然,好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烦恼,我的顾虑也没必要跟他们说,说了他们也不会重视我、安慰我,反而会责骂我、嘲笑我。”
03 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有些事情连爸爸妈妈自己都做不到,却总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们看到父母犯的错,给他们指出来,还会被误解为顶嘴,他们总会吼我,觉得这就是在教育。在他们眼里,好孩子似乎就是要什么都听父母的。”
04 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
“我根本没法跟爸爸妈妈沟通,他们就像听不懂我的话一样,对于我的意见熟视无睹,总觉得我还小,说出来的话很荒谬,都是借口,都是无理取闹,他们还喜欢独断专权,很多时候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听我的解释。”
05 跟我“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爸爸妈妈除了给我买衣服穿,买吃的之外,话题永远都是学习,没完没了地问我最近学习咋样,这让我很烦躁。”
06 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气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是他们听完总是会啰里啰嗦一大堆道理,摆出大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除非我赞同了他们的观点,才会不再说下去,否则会一直说不停。根本没有平等的交流,我怎么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
07 用发火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
“那天刚开完家长会,爸爸回家劈头盖脸狠狠地批评了我。其实,我每次考得不好,或者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我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了,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跟我沟通,我一定会改的。”
作为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太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被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地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
家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
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
有些家长觉得这很难,其实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仍然是要教训孩子,仍然是要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但是,孩子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当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时,家长该如何应对?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时》,揭露了孩子青春期时叛逆的“秘密”。片中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前的孩子们在13岁左右才慢慢进入青春期。但现在的孩子因为饮食条件好,可能9岁就进入了“身体快速发育期”,孩子的身体会快速朝着“成人化”去发展。但矛盾的是,孩子的大脑还没能这么快适应这种身体的成熟。 简而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逐渐成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于是,他们常常用愤怒来回击、处处反对父母,令父母们头疼不已。
此时,若你要改变你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做这7件事——
1、把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对待
有位妈妈曾诉苦自己因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导致女儿离家出走。有专家询问这位母亲:“如果你的同事在办公桌放一本日记你会翻看吗?”母亲说不会。专家告诉她,孩子已经长大了,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此时对待他要像对朋友那样尊重:亲密而有界限。
2、让他参与家庭大事
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培养他的责任感就更为重要。所以一定要放手让他对家庭大事有一定的决策权。
3、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开始对你不尊重的时候,你要反省,首先自己是否出现过对孩子不尊重的行为,其次是否对孩子爱得没有节制。
4、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
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也要杜绝孩子不健康的友情。
5、关注孩子的兴趣
不要轻易否定或轻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可以,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
6、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在孩子青春期时,一定要减少“唠叨”,有时适当让孩子“撞南墙”可能比一万句叮嘱更有效。
7、为他的善良、负责表现出骄傲
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要关注到孩子的多方面优点,及时给予赞美。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撇撇嘴说:“平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
我们要明白:我们不仅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且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可以用行为分析学上的ABC观察法来记录自己情绪爆发之前的事情和状态、爆发的过程里是如何升级或者减弱的,爆发之后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反应,从而大概知道哪些“按钮”会使自己情绪爆发,以及这些“按钮”中,哪些是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哪些是自己生活中因其他原因积压的情绪,从而在预防和应对时做到心中有数。
以下三种是常见的情绪爆发情况:
01 因为缺觉劳累而情绪爆发
缺觉劳累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长期被剥夺压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总是有着好情绪好耐心。所以不妨想办法做一些改变。
02 采用无效的处理方式
还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采用着无效的处理方式,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家长的耐心也被消耗。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我们的某个方法总是失败,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用抽象的语言讲道理让孩子不明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总是沮丧,还是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03 当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的不接纳或者恐惧
很多父母从小没有被尊重过情绪,甚至因为情绪的表达受到过打骂惩罚,甚至羞辱。如果这些父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没有机会接触更正确的关于情绪的知识和反馈,这种认知就会刻印在他们大脑的危机反应记忆里。
当他们长大之后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像突然听到了预示着危险的背景音乐一样,马上觉得焦虑不安。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反复的有意识的反思和练习。通过反思,父母不仅能更敏感地察觉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还可能让自己童年受到的隐藏的创伤得到治愈。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我们的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改变真的经常是“螺旋式”,走三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
所以,退的时候别沮丧和绝望,告诉自己这需要时间,回过头去看,自己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给自己鼓鼓气拍拍掌,告诉自己“我能行”。
乌市七十一中
2023.12.25
文字:王新梅
一审:槐娟
二审:孙丽娟
三审:张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