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候鸟式养老”服务

画楼西畔墨染秋
创建于2023-12-25
阅读 2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候鸟式养老”指老人像候鸟一样,冬天去温暖舒适的南方享受阳光,夏天到避暑胜地休闲纳凉,是一种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也被称为“旅居养老”。

“候鸟式养老”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满足了老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随着更多有消费能力的老人选择此种养老模式,自然带动了相关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促进了城际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满足养老需求。随着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水平更高、健康状况更好的城镇“60后”陆续退休,老年群体对养老有着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不仅要养老,更要享老。“候鸟式养老”能让老年人在不同季节享受到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对健康养生有益,进而有效满足养老的专业化、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另一方面带动经济发展。选择“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往往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宽裕、健康水平尚有保障、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对于流入地而言,这一群体的出现可以进一步带动交通出行、购房住宿、文化娱乐等诸多新消费,有利于当地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进而拉动投资和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可以促进城际交流。其一是,“候鸟老人”的迁徙可以使自身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美景,同时在旅居过程中与当地群众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上相互影响,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其二是,这些高消费能力群体的流动,还能促进相关领域的省际协同,推动流出地与流入地的积极合作,形成多方联动的“旅居+康养”省际合作格局。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从供给侧角度讲,“候鸟式养老”相关产业发展并未形成一定规模,配套服务并不完善。而且,在异地生活中的相应政策机制也并未能及时跟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一是产业发展不充足。“候鸟式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整体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供给侧产品的开发水平薄弱,拉动社会资本投入不够。从各个流入地来看,也存在因淡旺季明显导致旅居养老设施利用率偏低,服务体系服务产品无法完善提升,养老企业盈利困难的问题。二是配套服务有短板。从日常生活来说,旅居养老相关的异地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情感关怀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还面临一些堵点,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许多“候鸟”小区远离城区,产业配套不齐全。从老人精神生活来看,“候鸟老人”生活经验丰富、身体状况良好、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愿,但目前大多数流入地并不能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三是机制保障待完善。对于“候鸟老人”而言,会因为户口限制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加之目前不同地区对于异地医保的具体细则还存在差异,报销医疗费仍有一定障碍。对于产业发展而言,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行业标准也并不明确,存在非法集资、欺诈消费、虚假宣传等损害老年人利益的行业乱象。

想要使“候鸟式养老”这一模式健康有序发展,首先需要完善机制保障,明确标准,打破壁垒。其次则是要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完善机制保障。一方面,国家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户籍、医保等民生政策,为老人的流动迁徙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相关责任部门要完善行业制度规范,明确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好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推动产业发展。各地政府要支持优质养老服务企业跨省区投资养老产业,共同开发旅居养老消费市场,带动养老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以品牌信用赋能旅居康养领域,促进融合发展,支持相关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做好当地旅居康养产业的规划,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实现产业差异化,提升竞争能力。三是补齐服务短板。各流入地既要积极提升完善适老化休闲、康养、家政、医疗配套服务,加大相关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更要充分考虑老人精神需求,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社会尊重。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建设“候鸟人才工作站”,为“候鸟老人”发挥专业特长提供舞台,使其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阅读 2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