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即以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这不仅利于实现绿色低碳,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所以话题涉及生态和经济两个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以竹代塑”,契合我国国情,符合未来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推行“以竹代塑”,既彰显了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也反映出竹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这一计划的推行,可谓是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以竹代塑”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通过多场景以竹子取代塑料应用,减少塑料垃圾产生。而想要实现更多场景的应用,势必需要规模化生产,因此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应的技术攻关。一是助力绿色环保。“以竹代塑”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员,竹材固碳能力突出,生长速度快,是理想的绿色可持续材料。大规模多场景的竹制品运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也能够促进可再生资源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推动“以竹代塑”,有利于加快我国竹产业链的发展,探索竹制品“代塑”的新路径。这既可以深化竹产业与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也能有效推进竹资源数字化发展,助推竹资源、竹产品数字资源库和竹产业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引领技术攻关。“以竹代塑”关键在于技术突破。相比塑料,竹子加工性能受限,只有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实现更多产品替代。因此,加快“以竹代塑”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倒逼产品深度研发,突破关键技术,补齐天然材料性能短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相关制造设备、加工器械的设计研制。
之所以目前塑料大规模使用,其主要优势在于便宜。相对而言,竹子生产成本较高则是劣势。而其生产成本高,也是在于生产技术水平偏低、效率不高。由此一来,竹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较弱,不利于“以竹代塑”的推广。一是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大部分竹材只能通过人工采收的方式进行,加之产业规模较小,原料的采收很不集中,人工费再加上运输费,都导致了竹材原料成本的增加。同时,竹产品加工环节较多,而当前流水线终端制品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使得加工成本远高于竹材原料价格,这些都使得竹制品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技术水平偏低。当前,竹制品产业化程度不高,人工加工技术无法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而且,工业化水平较低,不少生产车间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产线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目前也未能及时跟进。同时,竹制品相关基础研究和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足。三是市场竞争力弱。一方面,当前市场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重复项目多、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另一方面,相较于售价较高的“以竹代塑”产品,不少消费者还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塑料制品。
要想更好推进“以竹代塑”,从生产角度讲,需要降低制造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这既离不开政策扶持,更需要科技创新进步。从消费角度讲,则需要通过宣传引导,使更多消费者选择竹制品,增加市场占有率。一是加大政策扶持。首先,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保障重大竹产业项目、竹林生产经营配套设施建设等用地需要。其次,加大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布局竹产业碳补贴政策,助推竹产品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最后,要科学引导产业集群建设,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替代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坚持设计创新,有效提升设计能力和竹材应用范围,丰富“以竹代塑”新产品。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线上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加大竹产业和创新优质竹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竹文化、竹工艺的宣传范围,助推健康消费理念转型,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线下则要积极开展竹产品展销活动,大力推介特色竹产品和竹产业区域品牌、知名企业名牌,提高市场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