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大地的静默时刻,寒风凛冽中迎来一年中最短的白昼。这时,大地仿佛停滞在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中,寓意着阴极阳生的自然律动。冬至已至,新春不远。为落实双减政策,致力于深化教师改革,积极促进专业交流,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共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更具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12月20号周三上午,鹰潭市第二中学北校区开展了一堂生物教研公开课。
本节课由潘芝曼老师讲授,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程开始时,潘老师采用了一组明星的亲子照,并询问学生,照片中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可以明显的观察到从性状表现上看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潘老师再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性状由基因控制,顺势引导出本节课的标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整体导入过程流畅,即用了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又复习了前一节的内容,知识连贯性强。
接下来潘老师按照从外到内,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向学生介绍了染色体、DNA、基因,并讲述了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解的过程中补充适当的板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潘老师利用扭扭棒和毛绒小球作为道具,让学生运用手上的材料,制作染色体模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两根扭扭棒缠绕成螺旋结构,来表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用多个毛绒小球代表蛋白质分子,将两者结合,组成短棒状的染色体。
学生正在积极展示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即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着重突出了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的第二环节中,潘老师以人体体细胞染色体图谱为基础,带领学生逐步领会染色体、DNA、基因在体细胞中的存在规律——成对存在。
并以人体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为例,先推翻错误的传递过程,学生自主探索出由体细胞生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量要减半,并且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生殖细胞。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语言引导,发挥学生主体,并辅助道具让学生上台动手亲自感受减半的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成长。课程结束后,生物组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对潘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首先各位教师肯定了潘老师这堂课的结构设计饱满,知识连贯性很强,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运用了新颖的教学道具,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件设计紧扣主体,重点内容精简且突出,对课外知识做出了相应的补充,例如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为学生今后知识点的学习甚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做了铺垫。课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把握需要更精进,课程节奏较快,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课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对于拓展的知识中,教师用词应更加准确。
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新教师在一次次锻炼中迅速成长,汲取经验的汗水,在教研路上不断开出成功的花。
撰稿:潘芝曼
初审:叶志峰 程诗雨
终审:俞谨 张良兰 吴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