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小·数学】立足课堂,强化量感培养——三年级教研“量感”培养课例研讨

嘻嘻
创建于2023-12-25
阅读 4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2月25日上午,在徐州市绿地小学阶梯教室,全体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三年级组围绕《认识周长》和《认识千克》这两课进行了量感的课例研讨。

      首先赵硕老师从《认识周长》这一课中阐述了本节课关于量感的解释。

       赵老师针对如何突破学生对《认识周长》这一课中出现的如:“部分边缘的长度就是周长”“图形的面看起来越大,周长也越大”等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精心设计。她通过生动而深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自主理解周长概念,不断形成量感。


      在教学中,赵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了突破。

1.具身体验,在主动感知中初步建立“量感”

      赵老师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找一找”“描一描”“说一  说”等具身体验与感知活动中,逐步抽象概括周长的含义,并建立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赵老师放手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一项活动,不仅引导学生的笔尖在描的过程中经历每个图形的周长建立过程,更让学生深切体会了图形的周长有大有小,初步建立了量感,收到了“一箭双雕”之效果。同时她还设计了测量树叶的周长的环节,引导学生不仅经历了化曲为直的过程,更发现了秘密:看上去叶子不大,但周长却不小,巧妙打破了“物体的表面不大,周长也不大”的错误认识,并找到了根本原因——叶子边缘曲曲折折,边线长,周长则长,于比较中也顺利建立了量感。

2.深入探索,在主动研究中充分形成“量感”

      赵老师在“描出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顺利利用既定学习材料,进入了“算周长”活动,“刚才我们描出了每个图形的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请拿出练习纸,看活动要求”。

      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对前期活动“描周长”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学习活动的进阶性。另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测量与计算自由,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中丰富研究成果,积累研究经验。通过自主选择,具身操作,统计与计算,亲身体验了线段长度的可加性,深化了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更突出强化了量感培养。


3.学思结合,在主动尝试中不断强化“量感”

       赵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后,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给定各边长度计算周长”,顺利跃升到“知道部分数据,便能灵活推算和比较周长”。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突破了与概念本质属性无关的干扰,在没有数据支持的真实情境中,进一步凸显周长的基本属性——周长的长短与其呈现的形状无关。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几何直观能力,也顺利实现了“量感”的强化。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周长是这个图形一周边线的总长度,中间重合的边越多,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便越小。这不仅渗透了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强化了周长概念的内涵理解,更将“量感”培养拉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紧接着,韩双老师又从《认识千克》这一课总结出了“生活量感”对“数学量感”的促进。


       韩老师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课中,出示了《称重达人挑战赛》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谈话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韩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们通过“称一称”“估一估”“掂一掂”“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真实的感知了千克的克质量观念。

      课后韩老师利用秋游时的契机对《认识千克》这一课让孩子在生活方面进行了巩固。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食品包装上的净含量以及一千克有多重。

 这样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经历发现、思考、估测、验证的思维活动,有效促进了量感的形成。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还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计算、类推、想象等思维过程中。学生在探索发现和研究零食的净含量过程中,积极的表达自己看法,让学生们在户外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他们建立量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量感”的培育要求,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不断拓展“量感”的习得路径,设计出指向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长。



阅读 4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