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家长、同学们: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人民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说明文化入侵已经十分严重。所以,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倡导不过“洋节”。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汇聚成一条长河缓缓流动。而这长河中蕴含着无数的中华人民的心血,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漫漫长河中,不乏许多记载文化习俗的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 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或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也被传承下去,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未间断,历久弥新。
“平安夜”“圣诞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国风情,加之商家、机构和个人的宣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为此我校向全体老师、家长及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培养文化自信,弘扬传统节日。我们应大力宣传中华传统节日,做好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融入生活。
2.不盲目、不跟风、不组织。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效仿、不跟风、不媚外,做到不参与圣诞节等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在园内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等。
3.从我做起,不过洋节。带头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不过洋节成为自觉行动。
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我们生存的世界丰富多彩、绚烂多彩,“不过洋节”不意味着不需要去了解其他文化也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抵制其他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深刻了解一个节日背后的文化输出,深刻把握一种文化可能带来的集体无意识影响。我们要树立“慎学审问、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不因盲从和跟风而陷入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之中。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统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传承文明,过中国节”,让文化自信成为我们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担当。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不简单是一种形式或仪式,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与扬弃中,传统节日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节日中的习俗、传说,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起到了凝心聚力、延续传统的纽带作用。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有年夜饭 、拜年等活动。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有吃元宵、闹花灯、 舞狮子等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有踏青、清明扫墓、蹴鞠等活动。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等。 有端午食粽、赛龙舟、拴五色丝线等活动。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施孤、鬼节、斋孤或地管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 / 十五日,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民间有祭祖、祀亡魂、放河灯、焚纸的习俗。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有祭祖等活动。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有吃月饼、 玩花灯等活动。
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有赏菊、 晒秋等活动。
七夕节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有穿针乞巧、祈求姻缘等活动。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有祭灶等活动。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有贴春联、燃爆竹、压岁钱等活动。
编辑制作:裴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