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更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气氛和乐趣,我们班线上组织开展了此次班级活动,通过亲子合作包饺子,煮汤圆,做手工,诵古诗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动手探索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暖暖的温情中,度过了一个颇具意义的冬至节!
♥️
活动内容展示
一、勤学好问“知冬至”
恰逢冬至,人间小团圆!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把中国传统文化讲给孩子听……
冬至,又称为“冬节”或“亚岁”,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是最古老的节气,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民间俗称“进九”,标志着寒冬真正来临的日子。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吃汤圆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二、香气四溢“品冬至”
冬至福至,美好如期而至
一缕炊烟升起,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自古以来,冬至便是寒冬里最让人心暖的节气。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释义为: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上天赐福的吉日,值得庆贺。故至今每逢冬至,每家每户都会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食”在冬至,无问南北,别忘了来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或汤圆,家人团聚,共盼春归!
🥟 包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瞧,我们三年级六班的同学们和家长一起动手,体验着包饺子的快乐。和面、擀皮、和馅、包制、烹煮,每一道工序都表达着亲子间最真挚的爱!小小的饺子包进了满满的文化传承,包进了浓浓的美好祝愿,包进了暖暖的冬日欢乐!
⚪️煮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南方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
做好的汤圆先要祀神祭祖,故冬至也是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传统日子,正所谓“冬至祭祖先,仪如正旦日”。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故民间又有着“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在冬至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汤圆,分享着快乐和温馨!
东莞特色 • 咸丸
在东莞,有一种别样风味的汤圆伴随着每一代人的记忆,是冬至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角——“莞式咸丸”。
东莞咸丸,类似汤圆,但又不同于汤圆。丸子只用糯米粉制作,不加馅,随意捏成团。用鸡肉,瑶柱、虾米、冬菇、腊肉碎粒、白菜等熬制成汤再加入丸子一起煮沸,汇成一碗鲜甜美味的东莞传统美食,寓意丰收富足、家庭和睦!
三、心灵手巧“作冬至”
遇见冬至,妙趣手工!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相融合,一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手工制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加上亲子间的默契合作,看!一幅精美的冬至主题非遗竹编画大功告成!
四、五彩缤纷“绘冬至”
感受节日氛围,“绘”在冬至。一笔一画记录摘抄,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冬至传统节日的认识,图文结合,绘制一份专属于冬至的手抄报。孩子们用手中精美的画笔,描绘心中有关冬至的景象和美好,在作品中感受着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五、传承经典“诵冬至”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诗意点亮节气
冬至,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反复吟诵,并为其写下了清新隽永的美好诗篇。在天寒岁暮时节,让我们一起寻找古诗词中的那些温暖!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在邯郸驿舍中寄宿的夜晚,无眠的白居易写下了这首令人感触颇深的佳作。一盏灯,一个人,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流露着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愁。
♥️
活动感受
冬至,蕴藏着绵长的祈愿与祝福,它以独特的方式和言语,释放着它的韵味。此次主题为“情暖冬至,传承文化”的班级活动,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美味的食物,一幅好看的作品,还有幸福满溢的亲子情。
三年级六班的同学们通过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感,同时也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