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的旅行

苏村镇中心幼儿园
创建于2023-12-24
阅读 3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小球的旅行

小班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陈馥敏

小班结构游戏专用活动室中投放了大块木质积木、彩色纸砖和乐高管道积木等材料 (图1)。每次一进活动室,孩子们就往积木区扎堆,而乐高区总是冷冷清清的。

图1  结构游戏专用活动室中的材料

突然有一天,乐高区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这吸引了正在积木区专注搭建的孩子,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滚动的小球,引起了小班孩子对乐高管道积木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小球和管道的探索活动。

一、滚球: 探索如何让小球从直筒管道里滚出来

小雅将直筒管道一个接一个往上放,放到她手能碰到的最高位置,然后将管道竖起来放在桌子上。接着,她拿了一个小球塞进管道,“咚”的一声,小球掉进管道里,她拿起管道,小球又掉出来。就这样,塞球一拿起管道一小球掉出来一再塞球,重复了十多次。随后,小雅将更多的小球塞进管道里,塞满后她拿起管道,小球滚了出来(图2)。这些小球滚落到地上,发出一阵声响。这吸引了周围孩子的注意,有的孩子立刻去帮忙捡球,有的孩子停止活动,远远地伸着脖子好奇地看着小雅,还有的孩子干脆放弃搭积木,径直向小雅走来。

图2  拿起管道,小球滚了出来

晨晨走过来,拿了一个小球塞进竖着的管道里,他一不小心把管道碰倒了小球从横着的管道里滚了出来。小雅顺势拿起一个小球塞进横着的管道里,可是,小球没有滚出来。晨晨和小雅从管道口看了看,发现小球卡在管道中间(图3)。小雅又试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晨晨说:“让我来。”他从筐里拿了一个小球,往管道里用力一扔,小球滚出来了(图4)。小雅开心地说:“让我来试试。"

图3  小球卡在管道中间

图4  小球滚出来了

后来,小雅不断地尝试:一手按住管道,让管道不晃动;垫高管道的一头,让小球容易滚出来;缩短管道的长度,让小球更快滚出来;为了不让小球掉到地上,用材料愈接住小球;等等(图5)。

(垫高管道的一头)

(用材料筐接住小球)

图5  多种方式探索小球

教师的思考

滚动的小球引起了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兴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在塞球一拿起管道一小球掉出来一再塞球的多次重复行为的背后,映射的是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儿在玩滚球游戏的过程中,不再满足于自上而下的单一方式,出现了横向放置、垫高管道、缩短管道等行为,在探索和验证的交替中不断地调整,可见兴趣是幼儿持续探究的动力。

在游戏中,我有三次想要主观介入:第一次,当小雅搭了一个很简单的直筒管道后就开始往里面塞小球,此时她的搭建行为只有3分钟;第二次,当我看到她在筐里继续寻找小球时,猜测她可能想要塞更多的小球,我想阻止她;第三次,当小球全部滚出来,桌上、地上全是滚动的小球时,我起身准备走过去。但就在这时,晨晨的出现阻止了我的冒失行为。因为在晨展碰倒管道后,横倒在桌上的管道引起了小雅对小球滚动的兴趣,并由此出现了接下来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想要介入,是因为我觉得小雅的行为会影响到正在专注搭建的其他幼儿,扰乱了群体的秩序,那是我们从成人的角度认为的。实质上,教师的介入应该是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而不是成人主观臆想的“不可以”“不应读”。我们认为的扰乱可能正是引起幼儿的关注、兴趣和好奇心的诱因。我想再等等,因为我看到了小雅专注的神情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介入,没有让小雅错失这么棒的探索体验。

二、滑滑梯: 探索管道的连接和转向

小雅将窗户积木一个接一个地拼插,做了5层之后,她将积木固定在乐高底板上。接着,她开始连接管道,先连接了3个直管,然后从筐里找了一个弯管连接在直管上。连好之后,她将弯管插在最上面的窗户积木里,然后拿了一个小球塞到弯管中,小球掉出来了,小雅笑了。于是,她开始继续连接直管,接了3个直管后,她看了看最下面的窗户积木,又开始用弯管转弯。她想让另一头连接记下面的窗户积木,可是没接上。小雅不停地调试,一会儿在中间加一个直管,一会儿又拿掉一个直管,持续了5分钟,还是没有成功。最终,小雅放弃了连接最下面的窗户积木的想法,开始把球从最上面的窗户积木中放进去,小球“咚”的掉到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是接二连三的“咚咚”声,被吸引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掉到地上的小球也越来越多(图6)

(弯管连接在直管上)

(调试管道)

(放弃连接)

图6  探索管道的连接和转向

我看了看时间,游戏快要结束了。我决定在分享环节和孩子们一起聊一聊。

我:“今天有个地方特别热闹,是搭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吗?”

小雅:“您看,我搭了一个滑梯。”

我:“原来你搭的是滑梯呀,那小球是谁呢?”

小雅:“是小朋友啊。”

我:“那请这个小朋友来滑滑梯吧。”

(小雅把小球塞进管道里,小球“咚”的掉到了地上)

我:“哎哟,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又到地上,小朋友要疼死了。

小雅:“我想把管道连接到这里的,可是不行,现在只能这样了。"

(小雅指着最下面的窗户积木)

我:“原来你是想让滑梯的出口在桌子上啊,那有什么办法吗?"

星星:“换一个方向,朝后面。

(小雅换了方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小球塞进去,小球弹到桌上又掉到地上)

小雅:“还是会掉到地上的”

我:“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护小朋友,不让他掉到地上呢?”

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管道再长一点儿”“用东西接住”“搭一个围栏”“搭一个家”·.....

教师的思考

在今天的游戏中,小雅搭滑梯时遇到了上下不能接通的问题,其中涉及目测距离、比较等经验,这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难了。我认为,教师介入的契机方式、方法,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当小雅放弃时我没有介入。在随后的分享中,我试着用拟人化的方式,把小球比作小朋友,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让幼儿感受、发现小球掉到地上的问题。这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引导方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小雅在同伴的提醒下立刻换了方向可见其思维的变通性,也验证了把管道换个方向,这是小班幼儿可以做到的。可见,情境化、形象化的方式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也能激发幼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意愿。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乐高管道有直的、有弯的,组合起来使用会有更多的包造和探索价值,但幼儿始终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他们只偏爱用直管。我是否需要引导和提醒幼儿呢?在今天的游戏中,小雅想要搭一个滑梯,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弯管,出现了探索管道的连接和转向的行为。原来,幼儿在熟悉了材料之后,就会产生新的经验与想法,只是每名幼儿熟悉材料的时同不一样,没有必要提早干预甚至刻意提醒。

三、小球的家;探索不让小球掉到地上的方法

今天,礼儿主动要求和小雅一起搭滑梯,小雅同意了。小雅先熟练地将窗积木放了4层,然后将正方形乐高积木放在最下面的窗户积木旁边,看到长度过了窗户积木,她就转个弯再继续放。这时,礼儿拿了两个人偶放在转弯的角(图7),小雅马上把人偶拿走了,并对礼儿说:“这里是小球要掉下来的地方我要在这里搭一个家。”礼儿点点头。小雅又说:“礼儿,你帮我拿一些积木吧礼儿同意了 (图8)。

图7  礼儿把人偶放在转弯的角落

图8  礼儿和小雅一起搭滑梯

小雅在围合第四条边时,发现剩下来的空地方可以放一块长方体积木,于是她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长方体积木。找到之后,四条边刚好围合起来,做成了“围墙”,这样小球的家就做好了。之后,小雅拿了一个直管连接到最上面的窗户积木中,然后开始延长和转弯。在小雅连接了3个直管和2个弯管后,礼儿迫不及待地拿起小球塞进去,结果小球滚出来,弹在围墙上,又掉到了地上。小雅也试了试,发现小球总是掉不进家里(图9)。于是,她又重新连接管道。最后,她减少了直管的数量,将1个直管和2个弯管连接在一起,又拿小球试了试,这次小球顺利地掉进了家里。她兴奋地说:“敏敏老师,您看,我成功了。”我说:“你真是太棒了!转向的滑梯,坚固的围墙,小球终于有一个安全的家了。谢谢你,小雅。”听到小雅的欢呼声,周围的孩子都跑了过来,他们也想试试这安全的滑梯(图10)。之后,孩子们将积木放到了管道中,让积木和小球一起回家

看到孩子们如此喜欢,游戏结束后,我也搭了一个多向转弯的管道(图11)情情地放在活动室里。期待小球下一次的旅行....

图9  小球总是掉不进家里

图10  安全的滑梯搭好了

图11 多向转的管道

教师的思考

为了给小球搭一个家,幼儿出现了围合的建构行为,并开始测量距离、有目的地选择积木搭建;为了让小球掉进家里,幼儿经过一系列调整,最终运用减少直管的方法,让小球安全着陆,成功解决了问题。从整个过程来看,幼儿在探案中萌发学习兴趣,获得新经验,并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另外,当幼儿向我展示成果时,不仅是想要分享成功的喜悦,还渴望得到我的认可。因此,我的回应,既要有情感的应答,也要有专业的指导、鼓励和期望,这样才能支持幼儿游戏的持续发展。

回想起小雅第一次搭直简管道时的3分钟,到今天持续搭建将近25分钟,感悟到,当幼儿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她的目的性、坚持性都会自然而地体现出来。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放手,换得了小雅给我的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教师小结

一、学会耐心等待,不急于介入

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教师往往急着“有所作为”:幼儿迟迟不关注材料怎么办? 不搭建积木怎么办? 不出现探索行为怎么办?我总是提醒自己再等等,看幼儿接下来会发生哪些行为。其实,教师的等待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众察、解读、识别幼儿的游戏行为。当幼儿出现不断重复塞球的动作,说明她对材料开始产生兴趣;当管道由竖向放置变成横向放置,说明幼儿有了探索管道方向的想法;当小球不断掉到地上,说明幼儿在体验滚球游戏的快乐·....·这些都是我在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后,选择不介入的原因。事实证明,我不急于介入是正确的,因为我等到了幼儿发现小球滚动的奥秘,等到了幼儿自发探索管道的连接和转向,等到了幼儿建构行为的自主习得,等到了更多幼儿对乐高管道积木的关注与兴趣。

二、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探索

“环境”不只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还要给予幼儿游戏时的自主氛围。对于每名幼儿,教师要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独特想法,尊重幼儿每一次的探索体验。第一次,小球不断掉到地上,我没有阻止,只是在幼儿活动的区域外面,悄悄地用椅子围了个圈,让小球在这个区域里滚动;第二次,小球没有成功落到桌面上,我在宽松的交流和分享氛围中,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分享经验;第三次,当越来越多的幼儿对滚球产生兴趣,想要进一步探索管道的变化时,我悄悄地在活动室里放了一个多向转弯的管道。这些隐性的环境,都是为了支持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发现”的价值是幼儿自己探索得来的,而不是成人灌输的。每名幼儿都有探索的权利,有不同的探索方法,获得不同的“发现”与“经验”,而教师只需要做好幕后的支持者。

三、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当一名幼儿的建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甚至部分幼儿也自主搭建类似作品时,教师就要寻找和判断这些活动中的价值点,思考可提供哪些支持行为和策略来捕捉教育契机。乐高管道积木不仅仅是单一管道的延长、转向,管道还可以与窗户积木、基础颗粒等进行组合,产生多种变化的可能。所以,我在活动室里摆放了一个多向转弯的管道,希望幼儿发现后,可以摆弄、模仿搭建或者创造搭建,由此引发他们对管道的不同方向、组合、造型的进一步探索。

幼儿比较喜欢借助乐高底板,在平面上垒高、延长、变换管道方向。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后续还可以引导幼儿关注乐高墙面也是可以连接管道的。这样不仅能使墙面和地面产生互动,让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还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空间认知、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专家视角

这是一个小班游戏的案例。我们可以从案例中看到,不是只有大班幼儿的游戏才有水平、才精彩,小班幼儿的游戏同样精彩。小班幼儿同样可以探究,还可以出现多样化的探究,如管道的摆放方式(竖向、横向、垫高、缩短),管道的各种连接和转向;小班幼儿同样有持续的.深度的探究,时间可以是3分钟、5分钟,也可以是25分钟;小班幼儿也可以有计划性、有目的地寻找长方体积木,做好围墙,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小班幼儿同样有反思、调整,以便让小球能够掉进家里;小班幼儿同样有坚持、专注,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相互合作,在熟悉材料之后有创新、创意。

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幼儿,还一边看,一边思考和归纳,找到规律和特点,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地图”。教师注意到积木区幼儿容易扎堆而乐高区总是冷冷清清,因此,当乐高区出现游戏行为时,就做了重点关注:当教师发现小班幼儿更倾向于使用直管时,便对幼儿何时使用如何使用弯管产生了期待;教师较快地发现幼儿“塞球一拿起管道一小球掉出来一再塞球”的重复模式,并饶有兴趣地注意到“重复了十多“小雅笑了”这四个字,既能看到幼儿从使用直管到使用弯管的次”。成功喜悦,也能看到教师看见、看懂幼儿的喜悦。

对于游戏中的小班幼儿,教师的耐心等待尤其重要。案例中的陈老师对等待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对自己想要介入的时间点(三次)有清晰的描述,对介人的理由有较为适宜的反思,认识到“我们认为的扰乱”与幼儿的感受、体验有所不同;对教师所“思考”到的,“既要有情感的应答,也要有专业的指导、鼓励和期望”,这样教师的回应与支持就不是宽泛的鼓励、空洞的表扬,而是“你真是太棒了!转向的滑梯,坚固的围墙,小球终于有一个安全的家了”。此外,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引导,还可以是间接地、悄悄地做些工作,比如“我也搭了一个多向转弯的管道,悄悄地放在活动室里”。

(鄢超云)

阅读 3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