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沐初心,书香致未来”。冬日,赴一场读书会,手中有书,未来有梦;一本书,一个世界,一个故事。12月22日晚上,工作室成员如约而至“与您相约”读书吧第二期。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本期“与您相约”读书吧第二期,开启《父母的效能训练》第二章的学习—《父母是人而不是神》。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628a931cca24b00bd9188b701e7858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4a1b111e4f584b10b824809eb7d58f90.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ee308fed0c043d5b2ada0ce5ef3f364.png)
主持人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cf66046692f4730ae011a76b8d79296.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04cb035002b241a0aab95751fc53f768.png)
领读者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5eca360943045bfbeee8371c8a9083c.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4e7a3206847477286198d327f15faa2.png)
各位家庭教育工作室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与您相约”读书吧第二期的活动现场,感谢各位家长、各位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读书活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托马斯戈登博士的著作《父母效能训练》第二章-父母是人而不是神。
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一些古怪而不幸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们开始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记了自己是个人。现在他们踏入了神圣的父母殿堂,感觉到自己披上了“父母”这件外衣。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出为人父母者的行为。希瑟和詹姆士.马金森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突然这两个人变成了马金森太太和马金森先生,变成了某人的父母。
严格来说,这种转变不是好现象,因为它会导致父母忘记自己仍然是个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人有局限性,人拥有真实的情感。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忘记“自己是个人”这一事实,他们不再是他们自由的自我,忘记了他们的情绪可能因时因地而不同。作为父母,他们认为有责任表现得优于一个单纯的人类。
这种可怕的责任感成为一个重担,这些为人父母者认为自己必须表现出从不变化的情感,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爱他们的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孩子,拋开自己的各种需求,为孩子作出牺牲,还必须一直保持公平正直。 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能犯他们自己的父母在他们身上犯下的错误。
尽管这些良好的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也值得赞赏,但是它们通常会损害而不是有助于提高父母的效能。为人父母者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是凡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孩子也会很喜欢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真实性。他们经常会说:“我的爸爸不是个假惺惺的人”,或者“我的妈妈是好人”。当进入青春期,孩子们有时候会说:“我的爸爸妈妈对我而言,更像是朋友,而不是家长。他们是很酷的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他们。”
这些孩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他们喜欢自己的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喜欢自己的父母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跟演员似的去扮演某个角色,假装成某个不符合他们本性的人。
那父母如何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真实、原本的自己?亲子间应该如何保持真实的品质呢?其实,要想成为一名有效能的父母,无须丢弃自己的人性。你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孩子的时候,会拥有积极的或负面的情绪。你更无须前后一致地表现自己是个称职的父母。当你感觉无法假装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无须勉强自己去这么做。你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纳和爱。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统一战线上。但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接下来就涉及到接纳的概念,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他们对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接纳或者不接纳。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时候能够接纳,有时候却无法接纳。而行为指的是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并不是你对那个行为的评价。举个例子:孩子把衣服扔在地上是一种行为,家长对孩子说:“你真邋遢”,则是对这一行为的一种评价。
很明显,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可以接纳的,有一些则无法接纳。举个例子:孩子在星期六早上看电视,让你能自由地干家务活或者自己的事情,那么,你会把孩子看电视的行为划入可接纳行为,但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的声音让你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接纳行为。而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界线因人而异,不同父母的接纳范围也会是不一样的。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视其个性而定。有些父母天生容忍能力非常强,他们会对孩子产生包容和接纳的感情。有意思的是,他们通常对其他人也表现出更多的接纳。接纳包容就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他们的强容纳度,他们喜欢自己这个事实,他们的情感不易受到周遭发生的事情的影响,以及其他各种性格特点。而有些父母,则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非常不容易接纳别人。当你观察他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你会迷惑于为什么许多行为在你看来是可接纳的,而对他们而言,却是如此难以接受。通常,这些人对于他人应该表现的行为,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抱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不仅是针对孩子,而且是及针对每个人。
尽管影响接纳程度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本身的影响,但孩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对于某些孩了,大家确实感到比较难以接纳。他们可能具有较大的攻击性或者多动症,或者他们表现的行为不讨喜。其实,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界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上下移动。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处情况的不同等,例如:当家长感觉自己精力充沛、健康快乐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更容易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为。这时候家长自我感觉良好,孩子的行为较少会困扰到家长。当家长由于睡眠不足而疲惫不堪、头痛欲裂,或者心情急躁易怒的时比较难以接候,孩子的许多行为会使他感到心烦。
没有一位父母有可能接受孩子的一切行为。父母有可能将孩子的某些行为一直归于不可接纳行为。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类父母,他们希望自己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所以接纳孩子的绝大部分行为,但是这份他们接纳是虚假的。表面上,他们可能会做出接纳的表示,但内心的真实感受却不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从父母的“非言语信息”中能敏锐地辨认父母的真实情感——父母会有意无意地、不自觉地做出暗示。当父母内心愤怒或者不快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流露一些小动作,例如,眉头深锁,眉毛挑高,以特定的腔调来说话,做出某些特定的姿势,脸部紧绷等。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能从经验的累积中感知到这些暗示,觉察到这些表示父母并非真的接纳他们的行为的细微动作。这样一来, 孩子很可能会感觉到父母的不接纳,在这一刻,她会感到父母不接纳自己,不喜欢自己。
如果母亲无法真实地接纳孩子的行为,却又表现出虚假接纳,孩子会怎样呢?其实孩子也会收到这个行为的讯息。这时候他们会感觉到很困惑,因为他们接收到的是“混合信息”或者说“相互矛盾的信息”。举个例子:妈妈的行为告诉孩子,熬夜没有关系,但是同时,非言语信息暗示她,妈妈并不是真的赞成孩子熬夜。这时候,孩子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她想晚点睡觉,但是她也想得到母亲的爱(被接纳)。晚睡这个行为似乎是被妈妈接受的,但是妈妈却又皱着眉头,到底该如何是好呢?如果孩子们经常陷入到这种困境中,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知道,当他人对你的态度模棱两可、让你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感到受挫和局促不安。打个比方:你在朋友家做客,你问主人:“我可以抽烟吗?”他回答:“我不介意。”但是,当你点着香烟的时候,你从他的眼神和表情得知,他其实是介意你抽烟的。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或许你会问他:“你确定真的不介意吗?”要不然你就熄掉香烟,自己生闷气,或者你会不管对方的感受继续吸烟,但整个过程中你都知道,你的朋友不喜欢这种行为。当孩子们遇到虚假接纳的时候,他们也同样左右为难。如果他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做出更多“试探”,让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并缺乏安全感。虚假接纳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会给亲子关系造成严重伤害。当孩子按收到“混合的信息”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开始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表示怀疑。他们从过去的经验里学习到:妈妈经常口是心非。这便导致孩子越来越无法相信父母。
以上分享告诫我们: 最好不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感觉而试图去扩大自己的接纳区。当父母感觉到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绝对不要虚假接纳。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
主持人总结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24c90de90bb44380875a12df559ed69f.png)
通过门老师的分享,我们了解到,父母不是全能的,却在大包大揽。当我们成为父母后,突然要求自己要像神一样万能,自己对孩子总是指责挑剔,父母要学会用爱心承担起所有问题,不要虚假接纳。
领读者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5eca360943045bfbeee8371c8a9083c.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4e7a3206847477286198d327f15faa2.png)
你只接纳孩子其“人”而不接纳其行为吗:
我不知道这个观点从何而来,但它被人们广为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到“宽容育儿”倡导影响的父母,有着巨大吸引力。(宽容的养育方式其特点是接受孩子,但无法提供结构或控制,他有时也被称为放纵或被动养育方式。布鲁克令父母疗法说:“宽容”的养育方式涉及父母为孩子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和温暖,同时对他们的期望很低,这些父母很难设定限制和保持界限,常常觉得他们必须做孩子坚持的事情,而且好像他们别无选择——父母总是屈服于孩子的要求。)不过他们也坦诚承认,自己也无法总是在任何时候都接纳孩子的行为。我则认为,这是另外一个具有欺骗性的有害观念——它会使父母无法做真实的自己。尽管它可能会减轻一些父母在不接受孩子行为时产生的罪恶感,但这个观念一直在损害着很多亲子关系。
想想看,你怎么可能接纳孩子这个人的同时对其所说或所做的事情产生独立而相反的感受呢?我确信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的。如果她觉察到你反对她穿着脏鞋子踩在新沙发上的行为,我非常怀疑她会做出肯定的推论,觉得即使你不喜欢她把脏脚放在沙发上的行为,却仍然会对她这个人本身感到非常接受。恰恰相反,她会认定就因为她这个人做了某些事情,所以你全盘否定她。
即使父母能在孩子本身和孩子的行为之间划清界限,但让孩子明白“父母接纳他本身,但不接纳他的行为”,如同要他相信“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一样困难。孩子会从父母对自己行为接纳的多寡,来判断自己作为一个人是否为父母所接纳。如果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许多行为,不可避免地,孩子会深深觉得父母不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去接受。相反,父母若能接纳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他们则会认为父母是肯定他们的。当孩子在某此特定场合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某种言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你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认,你无法接纳他当时的行为。(对于幼儿行为的评价要明确具体,具体到某个点或者某件事情,让孩子更明确。)这样一来,孩子会学会接受,认为你是开放且坦诚的,因为你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样地,当你告诉孩子:“我接受你,但是请你停止你的所作所为”,你很可能一点也无法改变她对你行使权力的反应。孩子痛恨被父母否定、限制,并禁止他们的行为。父母对孩子 “设置禁令”,会带来孩子抵抗、反叛、说谎以及憎恨等反效果。而且父母还可以运用很多方法,比设置限制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更大影响。
对“真实父母”的定义:
本书的行为窗帮助父母了解他们会产生的一些不可避免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不断变化的条件。一个真实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接纳和不接纳的情绪,他们对孩子的同一个行为的接纳度,也不会总是保持不变,而是随着时间而改变;他们不该(不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应该接纳父母双方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持有不同意见的事实;他们也该了解,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接纳程度不一定相同。
简而言之,父母是人,不是神。他们无须假装无条件地接受,甚至从头到尾都接纳。他们也不应该在自己不接纳的时候假装接纳。当然,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真实、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得孩子更容易相处,而且孩子也更可能将自己的父母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真诚、富有人性、他希望与之维持亲密关系的人。在孩子的面前家长不用表现“完美”的父母形象,父母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真实和人性。
是谁拥有问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问题” 一词在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此众多的父母都落入了一个陷阱,本该归属于孩子的事情,父母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劢孩子自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参加P.E.T课程对我最大的一个影响是,我能分辨出究竟谁处在问题区。这毫无疑问是最有价值的事情,真令我震撼。我的孩子拥有问题,我就不需要为此负责——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将它们搅在自己的肩上。“当我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去解決每个人的问题时,这真让我松了一口气。”当父母了解问题归属原则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归属的概念,可以利用前面使用过的“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行为窗来区分。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
在行为窗的顶部,我们所看到的行为表示孩子拥有问题——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并不高兴,他感觉到受挫,或者遇到了麻烦。例如:
1.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
2.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
3.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
4.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
这些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父母很容易跳起来,认为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当他们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自我指责。P.E.T.课程为父母提供了另外的解决方法来协助孩子:让孩子自己拥有问题,并找出属于自己的解決方法。简而言之,这个方法可以由以下的元素构成:
1. 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
2. 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可以找出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
3. 如果父母给孩子送上他们事前淮备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培养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他们一遇到新的问题,就会不断找父母来解决。
4. 当父母接手或者“负责”起孩子的问题,并将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当作自己的责任时,这不仅是个可怕的负担,而且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能够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为他人的问题找出好的解决方法。
5. 当父母接纳自己不需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时候,他就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协助者、催化剂或者说支持者,帮助孩子找到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当孩子遇到某些困难的时候,他的确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远来看,最有效的协助方式就是“不提供帮助”。更准确地说,这种协助方式是把责任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P.E.T.课程里,我们把它称为“倾听技巧”
P.E.T的目标就是帮助父母与孩子尽可能更多地建立这种没有问题的区域。可以使用“自我表露技巧”和 “倾听技巧”。
父母拥有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行为窗的第三部分,这些行为属于不被接纳的行为。因为它们干扰到父母的权力,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
◎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磨叽叽。
◎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回家。
◎十几岁的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以致他的父母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
这些行为说明父母拥有问题。这时必须运用不同技巧。这些技巧对于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可以有效地做出一些改变。在P.E.T.中,我们称之为“面质技巧”。
当父母拥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换个方式来沟通:
“嘿,我遇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父母主动向孩子发出求助的信号)——跟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可能跟孩子传递的是:“你似乎遇到困难了,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双方处在问题区: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冲突都是自然的构成部分,而且不可避免。如果你觉得父母和孩子可以毫无冲突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不现实的。通过行为窗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和孩子相互冲突,处于一个双方拥有问题的区域。例如,孩子一直试图不睡觉从床上下来,而父母必须要完成某项工作;同一个晚上孩子和父母都要使用同一辆车;假期父母想去看亲戚,而孩子想到海边玩。
这些例子中,重要的是冲突如何得以解决。P.E.T.提出了一种让父母和孩子通过协同,找到令双方都可接纳的解决办法。当父母与孩子发生沖突时,正确的做法是,“让我们把双方的脑子合到一起,共同找到一个双方接受的办法吧。”我们将这种技巧称为 “冲突解决技巧”
我们可以对“父母效能训练” 做如下概述:
1.P.E.T.教给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减少孩子拥有问题的次数(缩小行为窗上端孩子拥有问题的区域)
2.P.E.T.教给父母有效沟通的技巧,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没有问题(扩大行为窗中的“无问题”区域)
3.P.E.T.教给父母另一套技巧,有效减少因孩子导致的归属于父母的问题(缩小行为窗的第三个区域)。
4. P.E.T. 教给父母特别的解决问题与冲突解决技巧(缩小行为窗口底部的区域)
主持人总结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24c90de90bb44380875a12df559ed69f.png)
颜老师主要讲解了三部分内容,首先讲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行为,对于幼儿行为的评价要明确具体,具体到某个点或者某件事情,让孩子更明确;接着解释了“真实父母”的定义,在这里强调了在孩子的面前家长不用表现“完美”的父母形象,父母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真实和人性;最后在是谁拥有问题中重点讲解了问题归属原则,让我们知晓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在家长遇到问题时,在双方处在问题区时我们的解决方式和方法。
成员心得分享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0865329daaf42a2b828a141e642a980.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6ea9eb204134d87acbc415f455ee92d.png)
读书像是一场对话,是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也是自我思考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听者,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提升。
阅读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荡涤心灵。最后一首《阅读有光》送给大家, 期待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