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礼也者,犹体也。”文明素养是人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文明素养的形成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外在有力”,以法律约束行为底线;它需要感召共鸣,以宣传强化意识;它更需要“内在有核”,以自发积蓄力量。
“约束”是文明养成的硬件条件,应以良法明确文明行为边界,划定底线标准。它要求在制定时精细全面、有针对、利操作,更要保障执行时的科学严格和长效常态。文明行为条例明确了各领域不文明行为的范围,倒逼居民提高文明素养。在构建法律体系时,一方面,要与其他法规进行街接,填补空白,且要针对突出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执法的具体措施,使其具有可行性。此外,在执法过程中,要形成常态化执法机制,通过灵活的方式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增强执法的有效性。
文明养成尚需柔性的“引导”,合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等渠道,进行多元化、强创新、广覆盖、有持续的文明宣传,努力营造文明氛围,提升全民文明意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媒介刊播广告,让文明法规走进千家万户。疫情防控期间,文明办也发出了“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的倡议。但我们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刚刮起来的文明风尚出现了消退的迹象。文明风尚的养成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更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应该时时处处推广文明风尚,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然而,法律和引导,终究是被动的推进。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文明素养的培育,主动为之才是题中之义。文明养成的根源在于激发人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文明建设、社会共治的队伍中来,以自治增活力、强保障,扬社会正气。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各地社区推出“时间银行”机制,力争在全国各地通存通兑志愿者帮扶时间,引导民众主动参与到社区养老工作中来。借助志愿时间的循环与积存为老年群体增添公益保障,降低社会综合养老成本,形成向上向善、互助互爱的社会文明风尚。
社会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升了公民的教养和素质,才能打造文明城市、实现文明强国(金砂镇 黄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