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振 绝 句 56 法 举 隅

空山灵雨
创建于2023-12-23
阅读 14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仿习:

相思

文/胡秀霞

莫道相思人最苦,吾言想念也丰盈。

情深不已才知痛,却被相思累一生。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仿习:

惜缘

文/胡秀霞

缘来总会有相迎,执手珍缘走一程。

莫负今缘空对恨,人间最美是深情。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仿习:

巴以冲突

文/胡秀霞

从来战事皆因利,利令人昏起斗争。

已是财丰和物满,今年战事又频生。


流年

文/胡秀霞

青春岁月匆匆过,转眼红颜容尽殁。

已是细纹刻入肌,细纹添忧又华发。


秋瑟

文/胡秀霞

春光不再扶摇去,草尽林希败碧荷。

已是寒风吹落叶,寒风瑟瑟又滂沱。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仿习

懂的

文/胡秀霞

可遇之人千万万,相逢莫逆最难寻。

如人懂得该多好,懂得之人定会心。


恣欢谑

文/胡秀霞

走趟红尘要看穿,酸甜苦辣一生全。

随他爱恨皆豪饮,痛饮千杯醉万年。


知己

文/胡秀霞

诗书最是懂吾艰,又被诗书赋我娴。

已把诗书当作伴,诗书更是我蓝颜。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仿习:

龙风学诗

文/胡秀霞

去年韵律毫无数,欲要填诗空尺度。

今岁心中韵律清,携它日月皆成句。


望岳·登高两心境

—夜读子美诗有感

文/胡秀霞

早年望岳渺群山,热血轻狂笑口颜。

老岁登高常作客,凄凉病苦发全斑。


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仿习:

北国之冬

文/胡秀霞

昨日寒风卷素尘,须臾大地隐真身。

今朝正好晴空净,一片山河万里银。


卢院生日贺诗——祝卢院越活越年轻

文/胡秀霞

往年无幸成诗友,错过卢师“花季”寿。

今岁生辰吉日时,临屏共饮“芳龄”酒。


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仿习:

快餐时代

文/胡秀霞

反复斟词言未末,情言万字终还遏。

而今微信一图文,就把相思来表达。


第8法: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仿习:

难回首

文/胡秀霞

月笼村家水道弯,繁星点点夜方寰。

只今梦里童时样,恍惚之中鬓已斑。


忆童年

文/胡秀霞

放学归来小狗亲,牵牛割草抱柴薪。

只今记得枣红马,两眼柔情似佼人。


第9法: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仿习

网缘

文/胡秀霞

网络连通你我忙,千山万水也无妨。

临屏蜜友如相问,看似虚言实意彰。


网友共学诗

文/胡秀霞

秋月春花两处伤,临屏作伴亦难忘。

有缘遇见如相问,不憾余生写韵忙。


第10法: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仿习:

冬恋

文/胡秀霞

琼花点点满天降,化作相思落脸庞。

试问为谁双泪滚,痴心一片对寒窗。


李院作:

寒花漫舞北风狂,满酌相思慰他乡。

试问图何为这苦,痴心伴我对孤窗。


冬夜

文/胡秀霞

风轻云淡月光寒,雪掩千山万物安。

借问苍天何所寄,今生至此不孤单


第11法:

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宋苏轼《又和景文韵》: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仿习:

问君

文/胡秀霞

风吹落叶盼红妆,雪恋梅花一段香。

试问君心多笃定,来生可愿做吾郎。


同窗问

文/胡秀霞

繁华岁月尽归虚,万事消磨市隐居。

试问曾今同举友,铮铮誓愿可如初?


第12法: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明陆容《题画》: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仿习:

索趣

文/胡秀霞

自古人人皆寂寞,书山墨海偷为乐。

何能安放不羁心,驾驭诗词随我跃。


手机控

文/胡秀霞

每日临屏晨夕快,抖音微信人人晒。

何时不被手机奴,便可明眸看世界。


第13法: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仿习:

诗心词情

文/胡秀霞

窗前赏雪玉花莹,梦里寻春百草盛。

美景欢心谁与共,诗词最是懂吾情。


春怨

文/胡秀霞

无限春光万朵鲜,花零蝶乱独伤怜。

世人怎解相思苦,莫用诗词入薛笺。


第14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仿习:

相思劫

文/胡秀霞

有幸相知却又愁,思心切切爱无休。

如何愈忘愈难舍,更奈双眸泪自流。


苦吟

文/胡秀霞

空有诗情韵却穷,经营刻苦果微丰。

如何彻夜无心寐,觅仄寻词望句工。


第15法: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仿习:

冬日霞光

文/胡秀霞

霞光万道刺苍穹,雪海茫茫染锦红。

大美河山多俊秀,如何壮志不英雄?


叹子安

文/胡秀霞

才华出众世难藏,第一骈文万古章。

腹稿胸中挥可就 ,如何傲气不轻狂?


第16法: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仿习:

清欢

文/胡秀霞

万事轮回皆定数,兴荣富贵无常驻。

何如赏画品诗词,满目风情思雅趣。

 

岁月静好

文/胡秀霞

半世无功悲白发,求名逐利心相悖。

何如弄笔度春秋,墨里乾坤酬岁月。


第17法: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

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仿习:

斑竹泪

文/胡秀霞

前世情缘今世偿,粉垣翠竹掩潇湘。

不知泪尽魂归处,再见花零几个伤?


怡红公子

文/胡秀霞

始母补天遗一石,灵河岸畔护花神。

不知转世因情债,重意男儿有几人?


第18法: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怀英《立春》:

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仿习:

诗缘

文/胡秀霞

数载心交话语亲,千山阻隔也如邻。

不知梦里身何处,款款而来笑亦真。


叹幼薇

文/胡秀霞

名动京城貌若仙,痴心错付苦无边。

不知怨恨何人诉,韵著词文后世传。


第19法: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仿习:

宇辉赞

文/胡秀霞

主播潮中最一流。平生乐把读书筹。

不知今岁红天下。只在耕耘莫问酬。


左文襄公颂

文/胡秀霞

辽阔西陲拂面风,山河壮丽映苍穹。

不知克复新疆志,杨柳依依颂左公。


第20法: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仿习:

斌斌婕妤

文/胡秀霞

红颜已逝帝王轻,却辇贤良品自贞。

冷月不知团扇意,秋风又弄竹林声。


昭君出塞

文/胡秀霞

琵琶曲尽绪悠悠,只此离家泪眼眸。

碧柳不知分别意,芳涯又满一程愁。


第21法: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宋邵雍《天津感事》:

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仿习:

艳羡

文/胡秀霞

人间最美是情柔,伉俪相随共白头。

往事深深闻尔语,不知涕泗为何流?


第22法: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准《蝴蝶词》:

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仿习:

词客

文/胡秀霞

此时满月挂苍穹,照见悲欢万古同。

最是人间词赋客,不知爱恨转头空。


第23法:

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如唐李贺《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谁,那个);

唐张继《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仿习:

临窗观雪

文/胡秀霞

玉蕊纷纷弄舞姿,更有寒风卷地吹。

心如雪乱添愁绪,整夜无眠君可知?


第24法: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

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宋晁冲之《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仿习

鼾喜同闻

文/胡秀霞

琐事常情皆可录,夫酣夜静填词曲。

惊闻炮竹梦无痕,知有新人成眷属。

第25法: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仿习:

相知随缘

文/胡秀霞(李院改)

数载春秋可竟轻,虽难与尔共今生。

不如尽把情随分,未负相知走一程。


第26法: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

宋陆游《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仿习:

春伤

文/胡秀霞

杏后桃梨时令准,春枝俏丽花期紧。

花开不及未开时,转瞬红颜芳已尽。


周末回村小聚

文/胡秀霞

蝉鸣鸟叫碟儿翩,菜品繁多百果鲜。

闹市不如村野好,株株草木竞天然。


第27法: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仿习:

居闲以书

文/胡秀霞

半百方知事事虚,怡情最是在闲余。

珍馐美酒千金价,不及床头一卷书。


第28法:

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

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

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

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仿习:

又到新年

文/胡秀霞

烟花绽放灿苍穹,日日佳肴酒满盅。

再着新衣年味淡,心情不与小时同。


第29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

宋杨万里《龙山送客》:

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

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仿习:

诗情难了

文/胡秀霞

执笔相看平仄字,心中万绪寻词寄。

分明已是五更时,未遂诗行难达意。


第30法:

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明童承叙《宫词》: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

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仿习:

初五游宝峰寺偶入花海

文/胡秀霞

西樵漫步沐和风,喜遇桃花正始红。

北国寒天春未至,分明不与此情同。


第31法:

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白居易《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明刘绩《听胡琴》:

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

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仿习:

初六游虎门销烟和海战遗址有感

文/胡秀霞

虎门遗迹炮台痕,百姓无依士血温。

一种情怀家国梦,中华后代志当存。


第32法:

“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

如明夏寅《春夜曲》:

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

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

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

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仿习:

游东莞可园感主人张敬修之雅兴

文/胡秀霞

宦海无常志不成,归来可宅度平生。

诗文一种风流韵,草草书堂见雅情。


第33法:

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

如宋欧阳修《过中渡》:

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

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明归有光《《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仿习:

无悔人生

文/胡秀霞

山河览尽趁年华,老去耕诗慢品茶。

往事回看多壮阔,曾经丈步走天涯。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

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李商隐《宫词》: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明王恭《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仿习:

感怀

文/胡秀霞

匆匆岁月半蹉跎,对镜伤怀泪点多。

莫怨人生无再少,重来一次又如何?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

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明王儒卿《寄吴郎》:

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仿习:

时读我书

文/胡秀霞

一入相思未了情,红尘滚滚愿难成。

痴心觅得书为伴,莫问谁能共此生。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牧《题城楼》: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宋陆游《杭头晚兴》:

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仿习:

神交

文/胡秀霞

心灵感应是真诚,正念相通各自清。

不用千言和万语,拈花一笑意全明。


第37法:

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

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元宋元《讨柴》: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仿习:

情难了

文/胡秀霞

早岁饥寒频困扰,而今富足迎昏晓。

何言又道苦无边,只怪人间情不了。


第38法:

“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

如唐张祜《退宫人》:

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清朱凤翔《村外闲吟》: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仿习:

感怀

文/胡秀霞

花开月落到如今,一部诗经万古吟。

莫说红尘皆梦幻,颦眉浅笑自真心。


第39法:

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

如宋苏轼《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仿习:

独乐

文/胡秀霞

殚精竭力是平常,早出迟归着正装。

告老宽心无一事,余生了梦伴书香。


无题

文/胡秀霞

清风逗柳秀春枝,隐却心头一缕痴。

最怕更深无个事,推窗见月起相思。


第40法:

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

如唐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

宋张咏《雨夜》: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仿习:

凡心难逃

文/胡秀霞

且向人间静处行,吟诗作画砚田耕。

无端蝶梦来相扰,又动凡心万种情。

第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

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宋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仿习:

长相厮守

文/胡秀霞

还记当时无限柔,一颦一笑满娇羞。

深情最是长相守,依旧晨昏语不休。


写给农民工朋友

文/胡秀霞

又至新春梦却沉,无亲共盏不能斟。

鲜香最是家乡味,依旧魂牵倦客心。


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

如唐韩愈《初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孙原湘《画梅》: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仿习:

北国之春

文/胡秀霞

芳菲未至草无茵,四月边疆柳色新。

最是桃红山绿处,天端一派醉游人。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宋郭震《老卒》: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仿习:

梅赞

文/胡秀霞

叹赏梅花雪下躯,酷寒方显傲姿殊

任凭岁岁多磨难,亦要迎风自欢愉。


第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明赵师秀《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仿习:

情思

文/胡秀霞

懒眼看书久未翻,清茶半盏已无温。

痴心纵有千般苦,不抵佳人一句言。

书中作乐

文/胡秀霞

一路风云不堪吟,常将雨泪作茶斟。

人间纵有情千种,莫若书中慰此心。


第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高蟾《春》:

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仿习:

万事皆空

文/胡秀霞

滚滚红尘恼事多,身如草木且随波。

轻名忘利春秋度,纵有无常又惧何?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

之点也。

如唐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仿习:

诗词为朋

文/胡秀霞

韵海相逢君有格,携风沐雨润心间。

清欢遇爱如春至,又见花开一水湾。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

,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明皇甫濂《杨柳枝》:

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

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仿习:

香魂

文/胡秀霞

花凋蒂落叶尤肥,尘葬残红待再归。

唯有清香难忍去,时时引蝶舞翻飞。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宋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仿习:

晚秋

文/胡秀霞

难忘初逢在晚秋,朝来暮去语无休。

多情最恼相思苦,唯有千杯解万愁。


知音难觅

文/胡秀霞

兜兜转转不改痴,心中况味几人知?

神交更是常难遇,只有真诚最可期。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仿习:

墨客

文/胡秀霞

知君品格似清荷,朗月朝霞岁岁歌。

一自相逢山海阔,挥情洒爱任风波。


觉悟

文/胡秀霞

争名逐利累其身,浅爱清欢最是真。

一自迷心开悟后,人间美好日常新。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

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仿习:

似水流年

文/胡秀霞

冰消草绿柳如烟,去岁伤春在昨天。

好是流年偷剪辑,青丝白发叹流年。


诗缘

文/胡秀霞

诗歌唱和话心声,用字填词句句诚。

好是前缘言不尽,深欢浅爱自真情。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仿习:

踏青

文/胡秀霞

草动枝柔百鸟鸣,春光一派踏歌行。

若为妙手词章客,写尽心中千万情。


红尘难度

文/胡秀霞

玉食琼浆度岁华,红楼一梦莫来夸。

若为求得脱身法,路尽云深是我家。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宋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仿习:

禅意人生

文/芳韵

五纪霜颜梦不成,菩提树下寸心耕。

等闲悟透禅中意,本性皈真度此生。


诗意人生

文/乐耘公子

半亩诗田着力耕,平平仄仄乃拼成。

等闲识得青莲面,恰似蹉跎获再生。


蹉跎叹(步韵和胡秀霞老师)

文/曲不散

十载营营卷里耕,青云梯尽梦难成。

等闲参透书中意,辜负河山已半生。


原玉:

信步闲看

文/胡秀霞

常把诗书笔下耕,真经不得事无成。

等闲了却心中梦,看水看山看众生。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仿习:

归来

文/胡秀霞

曾今俗念已归平,除却凡尘雅趣多。

正是人生难得静,青丝半白岁如歌。


夜雨

文/胡秀霞

遥看柳色已欣荣,燕子双飞百卉争。

正是春浓多夜雨,相思点点到天明。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仿习:

荔波小七孔

文/胡秀霞

樟江胜景见真颜,细雨绵绵若等闲。

如此清幽如此美,微波碧水醉心间。


长相思

文/胡秀霞

且把相思寄薛笺,执手迷离似面前。

如此缠绵如此梦,但求长夜梦常圆。


赞继霞

文/胡秀霞

相知相识品行纯,言暖心甜倍感亲,

如此真诚如此慧,善良贤德美佳人。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宋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仿习:

北疆之春

文/胡秀霞

四月边疆美景多,归来小燕筑新窝。

东风悄至天山下,又见花开一满坡。


春夜寄思

文/胡秀霞

四月芳菲草木舒,绵绵细雨汇沟渠。

空空长夜情何寄,又是灯前一本书。


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仿习:

孽缘

文/胡秀霞

声声有应暮与朝,日日相思不得消。

未了前缘成孽债,三生石畔奈何桥。


夏日晚景

文/胡秀霞

独立桥头赏晚霞,山河锦绣着新纱。

鸳鸯湖里鸳鸯戏,并蒂枝开并蒂花。

冯振绝句56法解析



冯氏绝句五十六法,又被称为“冯氏诗精解”,他是明代冯梦龙所著的一本诗歌理论著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诗歌的构成要素,修辞技巧,韵律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列举了56种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下面对着56种方法进行简要的解析。

1,飞花法:利用动态的视觉形象来表现静态的景物或情感。

2,雪梅法,通过对季节和气候的描写,寄托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借景法,借用自然景观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

4,画眉法,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5,蜂蝶法,通过对小生命的描写寄托对大生命的感悟和体会。

6,虫鱼法,通过对小生命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7,由于法,以犹豫的形象来寄托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8,绕树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9,划船法,以划船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10,叠石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11,钓鱼法,以钓鱼为主题,寄托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12,踏雪法,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13,八哀法,描写八种悲哀的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4,三省法,对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审视,表达出对自己的自省和反省。

15,夜雨法,通过对雨夜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16,凭高法,以凭高眺望为主题,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17,看云法。通过对云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18,反复法,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描述,达到强化表达的效果。

19,折松法,以松树的形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20,闲眼法,以闲逛的心态观察自然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21,借喻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22,隔句法,通过隔行或隔句的方式,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

23,断句法,通过新句和停顿的方式,使诗歌更加有节奏和韵律感。

24,隐射法,通过含蓄的表达和隐晦的暗示,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25,寄托法,通过自然景物和事物的寄托,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26,多用比兴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加深表达意义和印象。

27,减法,通过简约和减少冗余的表达,使诗歌更加精炼简洁。

28,借事法,通过借用事物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9,天人合一法,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融合,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30,借景生情法,通过借用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来激发情感。

31,常识法,通过运用常识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具普及性和亲和力。

32,破题法,通过破除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33,以小见大法,通过对小事物的描写和寄托,表达对大事物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4,喜怒哀乐法,通过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使诗歌更加丰富和多样。

35,转念法,通过转换思路和意念,创新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36,明示法,通过直接表达和明示,使诗歌更加清晰和明了。

37,唯物法,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38,唯心法,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39,触类旁通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类比和比喻创新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40,古人法,通过用古人的诗词和思想表达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崇敬与继承。

41,遣兴法,通过流畅自如的语言和表现力,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42,寓意法,通过寓意和暗示,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43,借形喻理法,通过借用形象和形态,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44,借助比喻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45,隐性对比法,通过隐含的对比和对照,表达思想和情感。

46,手法多变法,通过多样化的手法和技巧,使诗歌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47,含蓄微妙法,通过含蓄和微妙的表达,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48,借物象人法,通过借用物象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49,神秘暗示法,通过神秘暗示的表达,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50,借景托情法,通过借用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总之,冯振绝句五十六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经典手法和技巧总结,它丰富了诗歌表达的手段和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虽然这些法则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但在当今的文学创作中,他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和帮助,使我们的创作更加精彩和出色。

阅读 14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