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之逸闻趣事彰显其非凡数学智慧
冯跃峰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是晚清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是“晚清三杰”之一,又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十九岁求学于湖南名儒贺熙龄,一年后乡试中榜,后投身仕途,官居兵部郎中、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职。
他严守御"外患"与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上慰宸辰,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时匡世"的途径,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左宗棠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积极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有深入研究,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宗棠也流传下来不少逸闻趣事,这里略举几则,从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数学智慧。
一、以面代点
“以面代点”是数学处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式,它是把当前事物看作“点”,把一个包含该事物的更大范围看作“面”,通过对面的讨论,代替对点的研究。
当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方便从问题本身开展讨论时,“以面代点”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它既可以避开棘手的问题,使处理方式变得含蓄委婉,又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还能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
1854年4月,左宗棠担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帮其办理军政事务。
据传,左宗棠在骆秉章麾下做得风生水起,骆对他言听计从,以至于人们戏称骆秉章为左宗棠的“提线木偶”。
有一次,骆秉章的小妾想要为她的弟弟谋求一个职位,骆秉章告诉小妾,所有具体事务都交由左宗棠办理,这事如果左宗棠不同意,那他也没有办法。小妾便不断央求骆秉章,最后骆秉章也只好答应去和左宗棠商量。
第二天,骆秉章邀请左宗棠喝酒,席间提出要给内弟安排一个职位,左宗棠回答说:“小事一桩。” 骆秉章以为左宗棠已经同意了,非常高兴。不料,左宗棠喝了三杯酒后突然起身离席,对其作长揖说:“刚才这是饯行酒,左某就此告辞了。”
骆秉章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左宗棠在闹脾气要辞职。但不明白他为何要辞职,便问其故。左宗棠回答道:“愚以为,‘小事’是小人所为,请大人准许在下不做小事,方可继续听从差遣。” 骆秉章听罢,就像那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继续问道:“是什么样的小事啊?”
这时,左宗棠随即点明主题:“就是大人席间对我提起的那件‘小事’啊”。骆秉章方才如梦初醒,原来左宗棠根本没有答应给他妻弟安排职位,也只好就此作罢。
这里,左宗棠采用的就是“以面代点”的数学策略。首先,他有意创设了一个点:“小事一桩。”,接着又定义了一个面:“ ‘小事’是小人所为的事。”,通过对“面”的否定:“请准许我不做‘小事’”,从而达到拒绝对方无理要求的目的。
二、创设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在A成立的前提下,一定有B成立,则称A是B的充分条件。
当我们想完成某件事情又不便直接做的时候,可以避开这件事本身,创造一个能实现这件事的一个充分条件,一旦这个充分条件成熟了,那想要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左宗棠在为骆秉章当师爷的时候,虽然得到骆秉章的赏识,有实权。但他毕竟是骆秉章私人聘请的,无官职,政治地位低下。所以,尽管左宗棠虽然干得非常出色,但他仍被人瞧不起。
当时的湖南零陵总兵樊燮,乃湖广总督官文的五姨太的亲戚,靠着这层关系,才做上了正二品官员。然而樊燮一无德贤,二无才能,为官一任,贪腐一方,在湖南恶名远扬,左宗棠很是瞧不起这种人。
一天,樊燮由朝廷调动,将领兵入川,去围攻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发前,樊燮来到上司湖南巡抚骆秉章的衙门处,行告别礼。当时,骆秉章已基本不管事,权力都下放到师爷左宗棠手中。
这个樊燮也是不识时务,他对骆秉章等人一一行礼,言语尊重,而对在场的左宗棠则像没有看见一样,既不行礼,也不搭话。可把左宗棠气坏了,但又毫无办法。
樊燮很嚣张,告别后却不走,竟然在骆秉章面前吹起牛来,说什么不出三五月,他定能将石达开擒来。左宗棠看不惯,抓住机会当即反驳:“曾国藩大人都败在了石达开手下,你有这个能力吗?”
樊燮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左宗棠趁势紧接着又问他:“你刚才为什么不向我请安?”
樊燮却变得理直气壮起来:“我是堂堂正正的二品总兵,你一个师爷,我为什么要向你请安?”
左宗棠一脸的不高兴,立即指着樊燮大骂:“王八蛋,滚出去!”随后,还上去踢了樊燮一脚。
樊燮忍气回家后,立即找到他的靠山湖广总督官文合计,连夜写了封状向咸丰皇帝告状。
咸丰皇帝打开状纸一看,小小的师爷,居然欺侮堂堂二品大员,不禁龙颜大怒,于是叫湖北学政钱宝青审理此案,并传下旨意:若左宗棠果有不法之事,可就地正法。
左宗棠命悬一线,这便是后世称作的“樊燮京控案”。
不少官员们一起发动了“救左”行动,除骆秉章外,还有湖北巡抚胡林翼、翰林院编修郭嵩焘,甚至还包括咸丰皇帝的亲信肃顺等。左宗棠也知事情闹大了,形势对他很不利。于是,他对官员们说:直接向皇帝说情是没有用的,要让皇帝知道,他打樊燮,是出于义愤。那他为什么那么恨樊燮呢?是因为樊燮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所以嘱咐官员们要想方设法搜集樊燮的犯罪证据,只要樊燮被定罪了,他就成了反腐英雄,自然也就没有罪了。
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各自搜寻证据,最后由骆秉章出面上奏,参劾樊燮贪污骄纵之罪,终于使樊燮被罢免官职。而左宗棠则因祸得福,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引起了咸丰的关注,乃至一路平步青云,官升封疆大吏。
这里,左宗棠的策略,就是创造了一个能让自己脱罪的充分条件:“犯罪”的承受对象本身是罪犯,其“罪”反过来变为壮举了。这一事件,也充分反映了左宗棠的刚直不阿和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三、罗列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在A成立的前提下,一定有B成立,则称B是A的必要条件。
当我们想完成某件事情又不便直接做的时候,还可以避开这件事本身,寻找由这件事可能产生的若干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些结果的详细剖析,借以说明前述事件的重要性或正确性。
左宗棠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生活却非常朴素。他常常穿着一件旧棉袄和草鞋,他的住所也是非常简单。有一次,一位新来的县令穿着华贵的衣服到左宗棠那里报到,请求左宗棠准许他立即上任。然而,左宗棠生性俭朴,他看了看这位新县令的衣着特别华贵,感到十分刺眼,就没答应他。随后便免去了那人的县令之职。
事后,左宗棠对有关吏员解释说:“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油水不厚,生活困苦,怕经不起他的搜刮。况且,县令是直接和百姓打交道的官,事必躬亲,弄脏了他的衣服,岂不可惜?”
这里,左宗棠罗列了衣着华贵县令的两个必要条件:搜刮民财;事必躬亲。而这一反一正两件事,在他这样的县令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里的老百姓油水不厚,怕经不起他的搜刮;他依着华丽,做事不便,容易弄脏昂贵的衣服。两个条件并举,构成了罢免其官职的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