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饺子香  暖暖冬至情~柏板中心校冬至劳动实践活动纪实

柏板中心校
创建于2023-12-22
阅读 27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为了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弘扬劳动精神,培养生活智慧,12月22日,我校利用上午两节课时间开展“冬至包饺子”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既能了解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在实践中收获劳动的乐趣。

活动一:讲一讲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名医张仲景眼见灾民们饥寒交迫的惨状,便将羊肉和祛寒药材一起熬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分给穷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很多人耳朵的冻伤得到治愈。人们感怀张仲景的恩德,从此每逢冬至便模仿着做“娇耳”。因此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文献记载,饺子风靡于唐宋,在明朝成为约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古代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角儿、水点心、扁食等,而“饺”则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于宋朝。

  张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了解冬至的热情!

活动二:研一研

         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是由于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至最南端,太阳光线最倾向于北半球,太阳的高度角最小,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然而,过了冬至,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白天会逐渐变长,夜晚会逐渐变短。

       此外,有谚语如“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描述了冬至后白昼逐渐增长的现象。

  杨老师用连环的问题,解释了冬至这天昼短夜长的原因,吸引的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回答!

活动三:赛一赛

  通过开展“冬至诗会”,让学生积累背诵关于冬天或冬至的诗词,诗句!

00:07

  褚老师通过关键词提醒,引导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诗词,不但巩固了诗词,还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活动四:画《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文人根据数九方法绘制的图。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九九消寒图兴起时期为明代,是文字式、圆圈式、梅花图式的形式。

  通过王老师风趣幽默地讲解,学生了解了消寒图的来历和作用!

活动五:说一说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人吃一顿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传说认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因看到贫苦大众因为寒冷而生病挨冻,所以用面皮包上一些驱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从此,人们在寒冷到来之际吃一顿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因南北方差异,在冬至的这一天,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并用糖、肉、菜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杜老师通过对比冬至节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对祖国的文化更为了解!

活动六:诵一诵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刚好为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暖春了。

  何老师带着同学们齐诵《数九歌》《二十四节气歌》将活动推向高潮!

00:13

活动七:包一包

  亲自动手包饺子的时光于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了帷幕。左手托面皮,右手执筷,对折捏边,细细收口。同学们边包边彼此交流,学学别人的手法,精进自己的“工程”。大多数同学的饺子都圆鼓鼓的,形似元宝,亦或月牙,整齐的端坐成一列;还有的同学包出了新花样,做出了卷边和太阳花;当然也不乏经验不足的同学,左碰右碰,不知从何下手,只得草草一捏,刚一放手饺子便垂头丧气地倒下了……经过大家的合力劳动,一盘盘饺子“整装待发”啦!

  同学孩子们在家人的帮助下,准备好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煮饺子。在同学和家长们的巧手下,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包的有模有样,让人食欲大开。品尝着亲手煮的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真是既香甜又温暖。

活动八:尝一尝

  厨下磁炉,煮沸月牙片片;盘中银角,吃出喜气洋洋。滴滴调料,淡淡清汤。几盘水饺,饱满热肠。

活动九:写一写

  为了将本次难忘的活动记录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活动,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看图写话,三四年级同学记录包饺子的过程,五六年级的孩子写写活动的收获!

     此次冬至饺子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让同学们拥有了全新的体验,感受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让同学们感受到相亲相爱、团结和睦的班级氛围,同学们面对面一起包饺子,这既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劳动实践教育,又是一份温暖的传递!

  劳动是幸福的开始,自己辛勤才能丰衣足食。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家校合作协同推动劳动教育,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编辑:褚月姣

审核:张继凯

阅读 27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