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磊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曾磊的美篇

创建于2023-12-22 阅读776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

——无愧于后人敬仰的“国之宝桢”

                                  作者:小曾老师

  当我走过织金的大街小巷,那些古老的建筑、石板路、神庙,承载着无数过往的回忆,而最能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关于丁宝桢的故事。在我的故乡织金,丁公的故事更像是织金人民的集体记忆,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丁公的“报国之心,勇于担当”、“为民之心,廉洁爱民”、“为家之教,家风传承”懿德,如同细水长流,滋润着织金的大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这句话是丁宝桢写给长子的一封日常家书中。在这封家书中,丁宝桢还说:“凡有害于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爱民养民、清正廉洁可以说是丁宝桢一生践行的价值观。

  在最近热播的《丁宝桢》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时代逆行者”。在晚清风雨飘摇、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下,丁宝桢未动摇过自己的爱民护民之心,始终保持着忠心爱国之义。丁公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奉献,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付出一切。百多年后,历史深处的丁宝桢和我们,在时间的纵轴上已然渐行渐远。但丁公的精神和事迹跨越时空纬度,再次点燃了我内心的热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此笔端绮念,悠然生情,让我们再度细数历史上丁公“为民请命”的重要事件,感受一个真正的爱国护民、实干担当的“国之宝桢”的形象。

不畏权贵,智斩安德海

       1869年,安德海生死之际,还在狂傲叫嚣“我乃奉太后之命,谁敢加害于我?”随即,丁宝桢宣读圣旨,安德海瞬间惊慌失措,跪地求饶。这时,这时慈禧皇后的懿旨也快马来报,安德海又欣喜若狂,向丁宝桢叫嚣到:“有皇后懿旨你不敢杀我。”丁宝桢果断下令:“将之推出去斩首!”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斩杀太监安德海的事件,成为了清末震惊朝野的大案,曾国藩也对他的惊天之举赞为“豪杰士”。当时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权势滔天,但因为涉及到同治帝、慈禧太后、恭亲王等清朝上层关系,事件的真相记载得多半暧昧不清。这也为后世民间故事和传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百多年来,“前门接旨,后面斩首”——丁宝桢斩杀安德海成为民间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电视剧《丁宝桢》中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丁宝桢这位历史人物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剧中丁宝桢在面对强权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勇敢地为百姓发声,彰显了丁宝桢为国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然剧中有艺术的想象与虚构,但也能侧面反映当时宫廷斗争的复杂性。

      我们再结合历史回顾下丁公的义举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安德海是清朝末年的一个著名宦官,曾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在1869年,安德海假借慈禧太后的名义,率领船队从北京出发,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婚礼物品,获得慈禧太后许可。他违反祖制、擅自出宫,沿途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收取贿赂。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未携带公文,只有“太后口谕”,过于威风张扬。途经山东德州时,赵新对此费解,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对安德海的嚣张行为深感愤怒,认为安德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清朝的规定,包括假冒钦差、私自出京、招摇煽惑等罪名。他提交了一份密折,列举了安德海的不法行为,并表达了必须采取行动的理由。

     农历八月初二,安德海在的船队在山东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并被押往济南。八月初六,丁宝桢收到军机处寄发的密谕,朝廷同意了丁宝桢的请求,要求他迅速派员在所属地方将安德海严密查拿,并立即就地正法。

      在被捕后,安德海一度态度嚣张,但当被要求出示皇太后的谕旨或令牌时,他瞬间变得“形色惶恐,俯首无辞”。最终,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清史稿虽然对丁宝桢斩安德海记载颇为简略,但丁公的义举赢得了人民的赞誉和尊敬,就连当时朝廷内翁同龢、李鸿章、曾国藩等历史名人对其赞赏有加,而丁公刚正不阿、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形象也广泛在民间流传开来。因此,也就诞生多种版本的“丁宝桢智斩安德海”这一佳话。

治水为民,造福桑梓——治理黄河与重修都江堰

      在晚清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东段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每逢汛期经常发生决口和泛滥,山东黄患堪称“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治理黄河和抗洪堵口成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任务。

       丁宝桢在山东任职期间,始终心系于民,曾两次主动请缨,亲自率队前往黄河决口处进行堵口工作,其英勇事迹广为人知。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民埝地段发生了严重决口,许多州县被淹没。丁公心急如焚,顾不上染病在身,决意抱病销假,前往灾区督修堤坝。丁公奏请朝廷将漕米四万三千数百石拟为灾区赈济之用,并设立粥厂救济老弱穷黎。督修堤坝期间,他深入勘测,拟定方案,日夜与民工同甘共苦抢筑决口,短短两个月内,不仅堵住决口,并且增筑堤坝一百多里。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在山东东明岳新庄、石庄户民埝决口,导致数百里受灾,河运尽废。此时,因请假回家修葺被毁祖坟的丁宝桢毫不犹豫,回任销假亲往督堵岳新庄的决口。当目睹受灾地域一片汪洋、村落尽毁、百姓流离失所后,丁宝桢痛心疾首,深知黄河水患的严重性,又奏请朝廷“再就北面滩地接筑长堤”。这项工程历时5个月,最终在石庄户下游筑起了250里的障东堤。这道长堤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安全和保障,而且保障了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

     1876年,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开始治理四川。都江堰年久失修,水患严重,农民春灌无水,上访频繁。丁公上任后第二年组织大修都江堰,旨在建成永久性防洪堤。工程刚竣工,岷江遭遇百年难遇大洪水,部分工程被毁。守旧派要求调查丁宝桢,调查显示工程符合规范且无贪腐,但清廷仍降级丁宝桢,保留总督之职。丁公自备经费再次兴工修治,1880年功成,灌溉面积扩大到十几万亩,结束都江堰百年不治历史。

       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丁公在山东、四川任职期间,他成功地治理了黄河的水患,完成了都江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修复,并开通了四川至贵州云南数百公里的盐运航道。这些杰出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于水利事业的深入研究和无私奉献。

      “遗爱于民,则民自爱之”丁宝桢的治水事迹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

为国立业,倡行洋务

     丁宝桢注重国家富强和军事力量的发展,积极倡导并推动“洋务”运动。丁公在山东期间,修建水利、炮台,创办机器局、书院、山东书局,为山东近代工业和出版业开创先河。

      1874年,他奏请在济南开办制造机器局,得到朝廷批准。第二年,他详细汇报了制造机器局的建设情况,包括机器厂、生铁厂、熟铁厂、木样厂、绘图房、物料库、工料库等十余座,一年内完成。

       1877年,山东机器局投产,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史第一家引进国外设备并独立建设的企业。山东机器局仅生产火药一项,与外国制造的相比,“其灵巧捷便,毫无异致。……其及远与马氏呢等,而出声之响,入靶之劲似有过之。”

       丁宝桢在四川任职期间,与山东保持紧密联系。他指示四川向山东机器局提供经费支持,山东机器局则向四川提供军火。通过这种方式,四川省能够从内地获取所需的军火,相较于从洋商购买,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传奇色彩的“清官菜”——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一道具有传奇色彩的菜品,它既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菜中的经典之作。这道菜的烹饪过程和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宫保鸡丁是由丁宝桢创造出来的。

      丁宝桢初到山东时,由于贵州口音浓重,除了“辣咯”二字外,其余的话厨师都没有听懂。但厨师也不敢再问,于是回去用五花肉、辣椒等切成方丁状,加入面酱和糖烹炒,拌入花生米,制成菜品呈上,受到了丁宝桢的好评。

     宫保鸡丁在很多地方也被誉为“清官菜”,宫保二字由其后来的官衔“太子少保”所得,这一官职的获授与其“剿捻”有关。

  纵观丁宝桢的一生,在担任山东巡抚期10年间,严劾贪官墨吏,澄清吏治,他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创办山东机器制造局。在担任四川总督10年期间,他整顿社会秩序,教化民众,积极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并兴办洋务以抵御外侮。他的这些举措造福了当地人民,深得民心。

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

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手清风

      这是对丁宝桢一生最好的评价,也是他德政双馨的真实写照。丁公的爱民恤民、清正廉洁、实干有为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在后世广为传颂。

     丁宝桢曾强调,为官者应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他提倡官员多到百姓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在处理民间事务时,他主张在乡间审断,这样既可以避免百姓在城市中花费讼费,也是百姓最感激的事情之一。即便是这样的小事,丁宝桢也始终记挂在心。

    岁月流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其核心要义在于重视百姓的疾苦,并做到爱民之所爱、忧民之所忧。“仁者自爱以爱人,而亦使人爱己也”在丁公身上展现出官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展现了国家、民族应有的气节和风骨。

       丁公以其高尚的品格、不避艰险的勇气和为民请命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怀念。斯人已逝,斯事传薪,丁公其清正廉洁、济世爱民、实干担当的厚德懿范激励着后人有勇气实践。

阅读 7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