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皎皎明月,闲话家常,期盼化身繁星点点,穿梭在宇宙之上,倾醉月光之下,缓了流年,慢了岁月。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为帮助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孩子对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阳泉市第二十中小学部二年级2班开展“庆中秋”系列活动。
秋 思
日落风来夜添凉,
孤月半影挂南山。
各自天涯难相聚,
唯盼中秋把月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向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中秋,三秋至此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丹桂飘香,阖家团圆;花间一壶酒,千里共婵娟。
时而吟诵,时而歌唱,时而舞动,在古韵声中,孩子们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天上最美是圆月,人间最美是中秋。秋水共长天一色,咫尺天涯共婵娟。孩子们用画笔传递着中秋带来的团圆之情。
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学校也向所有队员发出“温情过中秋”的倡议,号召孩子们假期里去看望、陪伴长辈,享受团圆的喜悦;给远在他乡不能回家团圆的亲人打一个电话,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同学朋友一起探望小区里的“空巢”老人、看望留守儿童,以力所能及的关心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与家人一起体验传统的中秋习俗,感受到中华民族充满魅力的文化历史。
中秋最美是亲情,中秋最美是思念,中秋最美是感恩。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我国中秋节传统的文化和风俗,感受到了中秋的喜庆,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收获满满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