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几何入门课实施交流——记海口市琼山二中第五届“环湖杯”优质课评比活动

guanguang
创建于2023-12-22
阅读 8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2023年12月20日,琼山二中开展了第五届“环湖杯”优质课评比活动。

8:30- 8:50 签到

9:05- 9:45 黎巧慧老师《余角和补角》

9:55-10:35 李树馨老师《对顶角》

10:40-11:30 全体成员参与评课议课

第17周数学组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几何入门课实施交流。

二、时间:周三(12月20日)上午8:50点开始三、地点听课:第二、三节率(录播教室)评课:第四节(教研室1)

四、人员安排主持人:梁欣

评课主题:二中课堂模式的实施情况,以及对于几何初学课的教学实施建议进行交流学习

1、吴多雄(教学目标设计和引入)

2、赵乐(任务驱动中的活动设计与效果)

3、宋春英(任务驱动中的合作学习落实情况)4、吴少强(任务驱动中重难点的突破情况)

5、蒙小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6、周莹(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情况)

吴多雄老师:

李树馨和黎巧慧两位老师都采用“以学为中心”,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课件制作和导学案编写来看,两位老师很用心地准备了这两节课。黎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从一个长方形纸片剪出一个三角形,观察得出的锐角和锐角的关系与锐角和钝角的关系从而导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启发,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于发现的能力。李老师通过展示带有铁路和剪刀的图片导入相交线和对顶角的概念过于简单单调,并且这张图片上的铁路和剪刀带有部分曲线用来引入相交线和对顶角的概念不大妥当,建议除了展示带有相交线和对顶角的图片,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活跃课堂的气氛。两位老师的导入和自主学习环节都用时5分钟,时间安排比较合理。

赵乐老师:

黎老师:语言亲和,课堂环节紧凑,设计新颖,通过动手实践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几何画板直观展示互余互补关系,课堂游戏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比赛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教学中黎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探究,板演,投影等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

建议:1.学生经过预习,可在任务驱动环节让学生自主归纳余角补角的概念,加深知识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想由余角过渡到补角,渗透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课堂高度。2.在最后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李老师:教态从容,台风稳健,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归纳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对概念加以讲解,促进学生理解。在探究后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果。

建议:1.在学习对顶角的性质时略显仓促,可减少基础知识应用时间,在后环节设置有梯度习题,完善课堂。2.重视学生课堂反馈,可在探究二让学生板演过程,并随堂批改,关注全体学生对于难点几何过程的书写的掌握情况。

宋春英老师:

黎巧慧老师:这堂课讲解互余互补概念时,巧妙地移动两个角,让学生知道两个角互余与位置没有关系,只有满足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数量关系时,这两个角互余。给互余下定义时最好先让学生表达,老师再纠正。课堂上讲练结合做得到位,通过PK做题、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上台讲解证明过程、上台板演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树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强调相关知识点,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导致没时间强调解题目过程的规范性。

吴少强老师:

众所周知,一节成功的好课,在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余角与补角"这节课,就重难点方面,黎老师落实得非常的到位,1.导入时,以学生熟悉的折纸问题,紧扣余角和补角,开门见山,干净利索。2.本节课的难点是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与应用,黎老师通过学生的画图和老师巧妙的提问,让学生直接感悟到同角的余角相等,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巧妙的化解了教学的难点,这绝对是这节课最成功的一笔。3.在训练时,以表格的形式设计了一道求余角和补角的练习,其中包含了具体的角,又有一个x度的角,完成了由具体到一般的过渡,不断的提升了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认知,出色地完成了目标教学,非常棒。建议就不提了,毕竟是参赛课[憨笑]。"对顶角"这节课,重难点的把握也是非常准确。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紧扣"识别对顶角"和"对顶角相等"来展开教学。很稳,很棒!

蒙小雨老师:

两位老师的课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把控张弛有度,都是一节很优秀的展示课。

黎巧慧老师的课语言亲切,从动手实践引入新课,通过预习课本、导学案反馈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明确,且在概念和例题讲解中多次强调几何语言的规范,引导得很不错。建议:在性质的概括时可以结合前面例子适当解释同角和等角表示的意思加深学生印象,按照概念的顺序,当堂训练的第2题和第3题可调换位置,也可以为引出对顶角做好铺垫。

李树馨老师的课干练沉稳,从现实情境引入相交线,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找出相交线的角,探究角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形成概念,且在概念解析上分析得很细致到位。建议:练习可让学生上去多画多写多展示。

周莹老师:

黎巧慧老师当堂训练部分相关题型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能够让学生们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比较多。学生们完成训练的情况也较好,被点名回答的同学都能够正确地回答。作业进行了分层布置,有助于学生们的稳固与提升。如果能够投影展示答案或者学生自主完成时,让不同学生同时进行板演,不仅能够缩短一定时长,而且能够更好发现学生作答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及时进行纠正。

李树馨老师注重讲练结合,一个知识点则会安排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能够有效地及时稳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的训练,通过了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举手回答,一起回答,板演等形式,能够更广泛地收集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针对性进行强调易错点以及重难点。但习题的题型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未能与相应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如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前半部分未提到,但却在训练中却出现了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题型。布置作业部分涵盖了相关知识点,但还需考虑时长问题。

钟承老师:

黎巧慧老师在余角与补角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了两个角之间的特殊关系。余角是指两个角的和为90度,而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为180度。通过图形演示和实例讲解,学生理解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他们学会了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关系解决角度的计算问题。此外,学生还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培养了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李树馨老师在对顶角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了对顶角的知识,通过观察和演示,让学生发现对顶角具有相等的性质,即对顶角相等。使他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对顶角,以及如何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角度的计算和推理。此外,还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培养了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左右为师。老师们表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图文:田师文

审核:郑海燕

阅读 8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