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
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
为适应2022年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立意的评价要求,进一步提高2024年中考复习效率和有效性,全面推进中考质量的提升,2023年12月21–22日,在梁兴义校长的带领下,徐州经开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全区九年级思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2日上午,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心中学陈昌龙校长为教师们带来了《四力牵引:向道德与法治课更深处漫溯》的精彩讲座。
陈校长利用“大思政”要有情感温度、思维高度、实践力度、理论高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硬道理”在学生心中实现“软着陆”,潜移默化地根植学科价值。
情感温度:提升课程亲和力
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亲和力方面,陈校长另辟蹊径,从提升教学介体的亲和力,增强教学内容的感召力、教学方法的影响力、教学载体的交互力和教学环境的感染力等角度详细阐述如何提升课程的亲和力。
思维高度:培育课程的思维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庞大、良莠不齐的思潮,青少年难免会产生迷惑,这时需要我们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评价,启发学生理性思考,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实践力度:增强课程的践行力
在增强践行力方面,陈校长既介绍了利用思维导图增强学生思维的践行力,也介绍了依托场景式立体作业,推动学生素养融合发展的方法。
道德实践是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本领。
思维高度:修炼课程的研究力
“道德实践”是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最后一公里,“教学研究”又何尝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后一公里呢?有这样一句话:科研,一旦开始就不难;难,是因为还没有开始。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3个小时的时间里,陈校长倾囊相授,独特的见解碰撞出了思维火花,陈校长在科研上的成功经验带给教师们很多启迪: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发展阶段,都要有努力的勇气和劲头,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也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以课为舟以笔为楫,奋楫扬帆 。
向道德与法治课更深邃处漫溯,
领略道德与法治教育更美风景。
编辑:开发区实验学校 常洪
审核:梁兴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