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年阳之始,健康一整年

桓台妇幼综合服务科
创建于2023-12-22
阅读 29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被称作“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也是从这一天起开始“进九”,我国步入严寒季节。

一、冬至习俗

北吃饺子——“白天最是时光短,花饺入汤暖夜长”   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起因为民间有传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由此饺子也流传至今,所谓“白天最是时光短,花饺入汤暖夜长”。冬至节令在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了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南吃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是冬至”   中国南方地区,冬至常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用自磨的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此俗在江南尤为普遍,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是冬至,并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二、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节,有“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转”的讲法,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阴气渐渐消减,天地阳气开始由弱转强,从而代表下一个阴阳消长变化循环的开始。   在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中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冬至怎么养生

1、防寒保暖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建议大家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其次,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另外,外出时注感保服,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附近最少出门,适度运动。尤其是有晨练习惯的人也应当注意,最好不要天不亮就出门锻炼,此时天气阴冷寒气重,而锻炼后皮肤毛孔是张开的,特别容易受凉,诱发感冒和偏头痛等疾病。

2、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勿过度操劳。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不可大汗淋漓。同时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阴精蓄积。不可大汗淋漓。同时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

3、晚上泡泡脚

      正所谓“寒从足下生”,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如果头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据个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每晚睡前泡脚,发汗驱寒还有助于预防疫毒。记得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或更换衣服。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温脉养血。

4、饮食以温热为主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因为冬至过后,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以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在冬至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

阅读 2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