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 6.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杨晓薇初中化学“名师+”研修共同体活动纪实36

沙漠红柳
创建于2023-12-22
阅读 6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教学地位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难点。从集体的物质性质知识看,为初中化学中唯一一节系统的介绍金属与氧气、酸和盐反应的知识:从化学理论知识看,既明确金属活动性顺序,又获知置换反应这一基本反应类型,所以本节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设计思路

鉴于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涉及金属与氧气、酸和盐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等知识点,规律性相对较强,其中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已学习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对新知识归纳学习的过程,所以本课设计采用“复习回顾→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总结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同时提出为什么不同金属与氧气反映的剧烈程度、条件等有所不同?带着疑问再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说明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最后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1. 通过“人类文明背后的推手——金属材料”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的同时也了解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视频中从人类发现应用金属开始,讲述金属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的过程,最后将化学史中金属元素的发现过程也融入其中,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及科学研究的不易。

2. 由于本科内容相对较多,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在设计时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设计为知识回顾,快速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各种金属与氧气反应时的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写出化学方程式,提出“为什么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条件不同”的问题,为金属的活动性埋好伏笔。然后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亲自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出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性质。循序渐进,在整个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规律,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真金不怕火炼”——引导学生如何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鉴别黄金和药金,其次还提到了“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最后还提到了“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金属冶炼方法,处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

本节课的不足:

1. 由于内容较多,学生基础薄弱,实验探究过程中耗费时间较多,学生总结相关规律时语言不够准确,造成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最后有关置换反应概念及规律的得出时间比较紧张。

2. 部分学生在方程式书写上出现很多问题,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不够准确,个别学生实验操作中得到的现象跟其他同学有差异等问题未能及时一一给学生解决,只将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点拨。

五、课件展示

导课视频分享:

05:43

                                          撰稿:张邦峰

                                          审稿:杨晓薇

阅读 6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