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进入冬季后的第四个节气,也是24节气一年中倒数第3个节气。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至”有极致的意思,隆冬时节到了,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自此,白昼渐长而黑夜渐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也由此而来。冬至同时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气 候 特 点
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冬至时节,民间向来有“冬至宜雨不宜晴”的说法。冬至时节若气温迟迟不降,很可能出现暖冬,水分不足,容易滋生病虫菌,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冬至时节有降雪或降雨发生,有利于农业生产。今年冬至气温较往年同期相对较低,家长应根据天气变化为幼儿选择适宜衣物。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地气趋于寒冷时,蚯蚓身体向下。进入冬至时节,蚯蚓头开始转而向上,蚯蚓身体像打了结的绳子。二候麋角解。麋,俗称四不像。古人认为麋鹿属阴,冬至一阳生,麋鹿角脱落,这是阳气萌生,阴气衰退的迹象。三候水泉动。冬至过后,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
节 气 民 俗
数九盼春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九数完了,意味着春天也就来了。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传诵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吃饺子吃汤圆在北方,饺子可谓是冬至的“标配”,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天寒,容易冻耳朵,而饺子形状与耳朵相似,便有了“吃饺子可以防止掉耳朵”的趣说,在此推荐羊肉白萝卜馅饺子,温中益气,止咳化痰又能预防积食。南方人则喜欢在冬至这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或年糕,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祭天祭祖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外出谋生的人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表示年终有归宿。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冬至饮食
中医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慢慢恢复,万物开始慢慢复苏,生命运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冬至饮食应顺应体内阳气变化,性味宜省咸而增苦,补益脾胃。提倡饮食多样化,谷、肉、蔬、果合理搭配,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选用牛肉、羊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来滋养脏腑,适宜食用山药、核桃、芋头、枸杞、板栗、龙眼等补益肝肾之品。但要注意此类食物过多食用容易导致内热积聚,引起上火,可以稍搭配一些性质甘寒的食物如梨、荸荠、藕、白萝卜、芹菜、菠菜、白菜等。冬季可以适当选用一些高钙食品,如鱼虾类、大豆制品、芝麻酱等。在烹饪方法上,要保证食物温热熟软,并且要清淡,才更易被幼儿消化吸收。
生活起居
冬至时节,气温较低,人们多以室内活动为主,不愿外出,但需知“动则生阳”,尽管天气寒冷,还是应当保持适度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家长们可以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幼儿在上午9时-11时或下午2时-4时进行。同时应注意选择散步、慢跑、养生操等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1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及运动时间过长,过度运动使身体出汗过多,使阴液损耗,阳气外泄。在起居上应当早睡晚起,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在此时节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外出时戴围巾,做好背、腹和足的保温,以减少疾病发生。
节气养生
三九贴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三九”穴位贴敷具有疏散风寒、温通脉络、调补脏腑之功效,能够助阳气的生发,顾护肌表,扶正祛邪。同时也是对夏季“三伏贴”效果的加强和巩固,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诸如鼻炎、咳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疾病,可以通过贴敷三九贴来治疗和预防。艾灸冬至养生最应注重补养阳气,而温补阳气最好的的办法莫过于“灸”了。冬至艾灸可达到温补元气、健运脾胃、温通经络及调和气血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通常可选择施灸的保健穴位有中脘、关元、气海、三阴交、肾俞、涌泉等。揉耳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阳气不足的幼儿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升发肾之阳气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1.拉耳垂:两手分别轻捏双耳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二三次,每次20下。
2.提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
3.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以轻柔手法按摩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