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九龙喷泉
序
2014年2月,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京密引水渠因为修建地铁而进行截流改造。这段延伸至昆明湖的引水渠道,在实地勘查与精密仪器测绘下,确定了一条如月牙状的弧形施工线。然而,当工程人员着手设计引水路线时,却意外发现,早在元代,此地就曾经有一条引水渠,为北京城提供了水源。而且和京密引水渠路线几乎是重合的,这让所有参加施工的工程师们惊叹不已!
“大运河的最上源” 七百五十年前郭守敬--白浮泉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走进昌平神山,重温七百五十年前郭守敬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在规划大都水利,开凿通惠河及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开创白浮泉、卢沟河(今永定河)引水方案,让北京城水源问题成为金、元、明、清四朝解决得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供水格局,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说起郭守敬还要从元初两位名臣聊起。
张文谦
张文谦(1216年一1283年)。在治理大名时,张文谦重用郭守敬,考察该地区水利,治理河道,发展生产。中统三年(1262年),时任中书左丞的张文谦将聪明过人、精通天文历法的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让31岁天赋才华的郭守敬主持水利,使郭守敬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机。
张文谦推荐称赞他“习知水利,巧思绝人”。郭守敬在忽必烈召见时,针对当时存在已久的华北水患和漕运问题,提出六条建议。忽必烈感慨“当务者,此人真不为素餐矣”,并授予其“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第二年,郭守敬又被提升为佩戴银符的副河渠使。
刘秉忠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在大臣刘秉忠的建议下决定放弃金中都城,并在其东北郊以原金代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元大都城。在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它不仅决定了以后北京城的中心位置,也意味着城市的水源由此从莲花池(现西客站南)水系转向了高梁河(北京北站西侧)水系。
元代建大都,粮饷供给大部分依靠江南,因此元初朝廷很重视漕运。用了十几年时间,开通了京杭运河的大部分河段,使得江南漕粮可以北达通州,然后再沿坝河运至大都。
元定大都,经济迅速发展,短短的时间里,京城人口迅速增至40多万,需要大量的物资实现向大都的运送,而承担重要任务的大运河常常面临水量不稳定的限制,运河的水源成为元初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运河源白浮泉文化宣传栏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举行了多次廷议研讨引水济漕方案,加以整治疏浚后可否通航的问题引发了很大论争,久议而不能决。忽必烈请郭守敬作出判定,郭守敬进行了仔细地勘察、测量,发现这两处河道均难以通行船只,建议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这一计划。郭守敬的真知灼见,避免了一次劳民伤财的大浪费,元世祖深为赞赏。
龙泉禅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览室
龙泉禅寺铜铃
白浮泉与通惠河休戚与共、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北京运河文化史上的重要承载,郭守敬“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的历史是其中最为精彩之一页。从此,静水流深的白浮泉在历史上有了“京闸坝之源”“通惠坝河之源”“通惠河源”等誉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进一步指出,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是大都城“前所未有的新水源”;“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第一,元政府调整和疏浚了大运河北部这一段,使整个漕运水脉能够比较通畅地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大运河的北端通州,但决不能止步于通州。
第二,万千物资堆在通州,这不是目的,还要把它运到城里来。车载人扛,效率低下,从通州到大都中心最后的二十多公里水路必须打通。
第三,从通州到市内,挖沟不难,安排人力去干就是;难的是得有合适的水来配合,也就是说要解决水源问题。
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览室——白浮泉引水渠全景图
郭守敬指出玉泉山水系是现成的水源,但是经过详细测算,引玉泉山水济漕的方案还是行不通,首先是水量仍不足,其次玉泉山的水主要是要输抵皇宫供内廷使用的。于是,郭守敬开始在大都西北郊区寻找水源并筹划新的引水济漕方案。这一次他扩大了考察地域,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跋山涉水,疲累兼程。
大都初兴觅水源
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畿重镇。在众多水源中,位于今龙山之麓的白浮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与通惠河相伴而生、荣枯与共,见证了北京漕运的变迁,共同成为运河文化史上的重要承载。
昌平地处燕山、太行支脉结合地带,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纵横,自古就是山雄水盛之地。经过大量实地调查,郭守敬的目光集中在北距玉泉山四五十里远的昌平州东南,也就是温榆河上游地区。这里处于南口冲洪积扇之上,其顶部外围地区岩性颗粒细,地下水受阻,使埋深变小甚至溢出地表,形成了地下水溢出带,水量十分丰沛。此处有一座龙山,在这座山的东北麓,有一眼泉,就是郭守敬千寻万觅的“白浮泉”。
揭开神秘面纱
金元时期北京城市水系图
白浮泉属温榆河水系,位于东沙河畔龙山之麓,龙山在不同史籍和时期,又名神山、龙泉山、龙王山、凤凰山、神岭山、白浮山诸名。泉因山名,故历史上的白浮泉也就有了神山泉、神仙泉、龙王泉、龙泉等众多名称。白浮泉的水龄,不知几千年之久。在元代以前,它始终是一条静水流深、默默无闻的水源。
水源在白浮泉,用水处在元大都城,最直接的办法是引水向南,直接输到城中就可以了。但实际操作上却不可行。从白浮泉南下,朝着京城的方向,分别有沙河和清河,但河道处于较低洼的地区,倘若引白浮泉水南流,路过这些低洼地区,水无疑就会"漫散"开了,无法向地势更高的城内输送。
在白浮泉附近的百泉庄、四家庄、亭子庄等地有大量地下水露出,沿山麓形成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布的溢出带,为引水而修建的引水渠也必须沿山麓布置,便不可避避免地要多次与山溪相交,山洪暴发将对渠道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也增加了引渠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郭守敬多次实地勘探,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白浮瓮山河”工程设计方案:将白浮泉水向西引,循着西山山麓,顺着平缓的坡降绕行,流到京城西北,途中汇集王家山泉、虎眼泉、孟村一亩泉、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等诸多泉水共计十泉,沿新筑的白浮瓮山河驯顺而下,先“囤”在“瓮山泊”(今昆明湖)之中,再向南引水入大都积水潭。
将水“囤”在“瓮山泊”(今昆明湖)之中,再向南引水入大都积水潭
白浮瓮山河渠道走向可分为三段:一是白浮泉至横桥村北,渠道均在今京密引水渠北岸200-300米处。二是从横桥至冷泉段,渠道在今京密引水渠东侧和北侧。这段填方量较多,因而也是最易被山洪冲毁地段。三是从冷泉至瓮山泊段,渠道在今京密引水渠东侧。从白浮泉起到瓮山泊止总长约32公里,这条渠线既可多汇集泉水,又避免穿过低洼的沙河和清河河谷保持了尽可能的高度。以今天的水利科技水平衡量,郭守敬当年所提方案,仍是十分合理和最佳选择。
江河水位观察
最早的水位观察
公元前251年,秦国李冰在四川岷江都江堰工程上设立“石人’观测水位;到隋朝,改用木桩、石碑或在岸边石崖刻划成“水则”观测江河水位;宋朝熙宁八年(1075年)重要的河流上已有记录每天水位的“水历”,宋朝“吴江水则碑”把水位与附近农田受淹情况相联系;明、清时期,水位观测已较普遍,并乘快马驰报水情。
郭守敬首先提出以海水平面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面,也是测绘地图史上最早使用有关“海拔”的思想。郭守敬提出的海拔高程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海拔概念早560多年,在我国乃至世界测绘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测得知,白浮泉与昆明湖高程差仅为2米,保证渠线施工后的坡度显得尤为重要,郭守敬采用了远超那个时代、先进的测量技术,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密的仪器,才使这条运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得到保障
郭守敬发明的观测工具
郭守敬发明的水准测量仪器
郭守敬发明的水准测量仪器测量地形高下之差在我国乃至世界测量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形测量的海拔高程。
郭守敬发明的测定方向、高度的仪器
郭守敬采用早年他在西夏和永定河设计、督建引水工程时的成功经验,又汲取北方传统的水利技术,在六十余里长的白浮瓮山河渠道上创造性地修建了“清水口”,即在每个山溪与渠道交叉的地方,都修建专门的交叉工程。对照分析该渠道与今京密引水渠可知,两者立体交叉工程同为12座,总长度差仅为40米左右。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巧合,而是由水利工程内在规律决定的。可见,当年的"清水口"与今天的交叉工程还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古代水准测量仪
现代水利工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村至昆明湖这一段的线路,大体走向也基本与元代故道一致,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京密引水渠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的形式与姿态发挥它的价值,当属运河“活态”之当代特征,可视为“新白浮瓮山渠”。
忽必烈采纳了郭守敬开凿通惠河的建议
北导济漕运
郭守敬提出的引水济漕方案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与力支持,批准了郭守敬提出的开凿通惠河的建议,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月,朝廷任命郭守敬兼领都水监,宣告通惠河工程正式付之实施,从人事安排、施工组织、财务准备、路线选定、前期拆迁等方面开始落实。郭守敬是通惠河整个工程施工的总指挥,同时忽必烈下令“丞相以下”官员们带都要抄铁锹、拿簸箕,到白浮泉、白浮瓮山河(通惠河上游)参与施工,可见其重视程度。工程当年开工,第二年竣工。开凿通惠河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就是开辟了大都新水源。郭守敬从二十多年前引用玉泉水通漕运的规划出发,转向更远的温榆河上游寻求新水源,创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
疏通“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交给了郭守敬
通惠河是最晚完成的一股,之前南来货船只到通州张家湾,再到大都城这一股需要走更北一些的坝河。坝河,因地势的原因,需要多座水坝叠加,运粮船需要多次翻坝而过,运输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为此疏通“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交给了郭守敬。
解决张家湾至大都间的运输还得靠运河,因有地势高差,需要更多的水源作保证,开始考虑用大都城西部的家定河,但水流意泥沙多而弃用,后转向大都城西部昌平区域寻找水源。当时的昌平县是大都城北第一个县,承担大都与上都之间的转换接待服务工作,郭守敬对这里的地形一定熟悉,所以在昌平西部山区,沿着山际线规划了一条弧形的引水河,解决了白浮泉与瓮山泊之间输水问题,于是元代白浮泉成功的与大运河握手,成为了大运河最北段通惠河的水源地,喷涌清冽的白浮泉水,沿着昌平西山一带人工开凿的白浮至瓮山间的人工河,进入了西直门的高梁河,汇入了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然后再转向通州的张家湾。
运河源头水源地形示意图
在郭守敬的精心指挥,通惠河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竣工,用時七个月。
就此,开凿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粮船可以直泊积水漂码头,极大的便利了南粮北运,保障了元大都城的经济发展和民生。
京杭大运河经历了三个朝代的使用和提升改造,是如今影响力最大,设
施遗迹最多,内涵最为丰富的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骄傲。
89年在通州高碑店施工时,可以看到古老的漕运码头在河岸的南侧。几十块一米多见方的花纹条石铺满了码头,青色发黑的长有绿苔被历代船工踩踏的石头黝黑发亮。沿着长条石一个一个台阶向下走,可以看到为了防滑,条石还留有细细的沟槽,水面边还有栓船绳的石墩。在岸边划上小船,码头垂直石墙下半部还有斑斑石刻痕迹。2009年我去了第二次,它的旁边街道已经成了书法写生的一条街。2019年我特地带外孙感受一下大运河的变迁,整修的很不错,还摆放了一艘大型古代商船,漕运河质朴的古老痕迹融在其中。
“白浮引水”工程示意图
白浮瓮山河变迁
白浮瓮山河的交叉工程受当时技术、经济及工程条件限制,只能采取简单无闸门节制的平交方式,一到汛期,水量激增、水位暴涨、水流迅猛,清水口处交叉工程难免被冲决。在经常修治疏通的情况下,白浮瓮山河能够保证使用,为保漕运通畅,在元代就有六次大的维护修治,至明永乐年间又疏浚两次,不可谓不频繁。明初永乐五年(1407年),北京行部奏请重修白浮河道,但未加筑其他工程,仍易被冲毁。通惠河也就逐渐失去了白浮瓮山河这条上源。
通惠河原有二十四闸,因明、清时期不再引白浮泉为水源,造成水量不足,为蓄水行舟,不得不废弃元代大量闸坝,采用倒载制(漕船只能在闸与闸之间行舟,粮船到闸口,不能过闸,每至闸门都需人工搬运粮食)运输漕粮抵达京城。
白浮泉遗址亭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正式择定在白浮村以北的天寿山修筑长陵,此后明代各帝陵均建在此附近。成为皇陵重地后,陵域引水便成为禁忌,之后仍数次有人提议重引白浮水济通惠河,但均以影响帝陵风水为理由遭到反对,为京师漕运做出近75年贡献的白浮泉最终走下了中国运河史的舞台。由于白浮水源的弃用,通惠河的漕运功能大大降低,以至于明朝前期的百余年间经大运河运抵通州的货物,不得不依靠陆路运输进京的方式,靡费甚多,由此可见白浮泉对于京城漕运的重要价值。白浮泉的废弃,可视为京杭大运河引水工程的倒退。
白浮泉遗址旁的景观
白浮泉遗址旁的景观
白浮泉遗址公园导向标志
龙抬头上山台阶
(往上走到顶是龙王庙,往下走到底是龙泉禅寺展室)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文物保护标牌
都龙王庙外景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介绍
龙王庙外景
都龙王庙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院内大柿子树 (图32)
特大瓷盆(图33)
院内柿子树(图34)
解决大都的漕运,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泉水自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流水口喷涌而出,有“九龙戏水”之誉。白浮泉在明、清两代,虽不再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水源,但仍然是昌平的重要水源和祈雨之地。
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元代兴建,明洪武年间重修,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祈雨之所。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龙王庙院内有明清修庙记事碑刻五通。
白浮泉遗址现存龙山、凤山两座山丘和都龙王庙、龙泉寺两座寺庙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方官员及百姓每年夏天都到都龙王祠进香。
2021年10月22日,白浮泉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抚今追昔,翘首以待,期盼当年“龙泉喷玉”的燕平胜景与白衣庵、龙泉寺等乡愁古迹,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历史的风姿。
九龙池与都龙王庙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以及古代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1990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区位图 (图35)
引白浮泉、修白浮瓮山河、导西山诸水以济漕运,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从此,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勿需车马挽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舳舻蔽水”的盛况,从此“京师无转饷之劳”。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就可能修不起来了。”白浮瓮山河是元代力图开通京师航运、破解江南漕船直入京城难题、实现中国南货北通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是大运河的重要水脉遗产。
通州24闸 (图36)
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图37)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图38)
公园大门旁醒目的标致性大字“大运河源头白浮泉”(图39)
通州运河(图40)
通州运河(图41)
通州运河六孔闸(图42)
通州运河(图43)
通州运河(图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