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是对基本教学内容的补充,是体育课体能补偿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前体育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运用“课课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体能,增强运动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技术动作的提升奠定基础。如何避免为了“课课练”而“课课练”,使得“课课练”设计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高效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师们。
12月21日,刘强老师采取线上线下联合模式带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针对当下体育单元教学中“课课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优化教学设计与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真正使得“课课练”服务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结合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当前“课课练”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系统计划和长期目标,“课课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体育课堂教学的点缀或修补。所谓“课课练”应用的系统性,是指在课堂教学学年计划、学期计划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课练”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进行全面系统设计,要兼顾长期性与阶段性、全面性与针对性;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将“课课练”与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形成自然过渡,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为“课课练”应用与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的结合提供具体实施方案和路径,使三者能够形成合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师徒探讨、现代化仪器设备监测等形式对“课课练”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诊断,以此作为反馈环节对“课课练”进行调整,进而不断提升“课课练”的效果。
二、从单元设计入手,结合案例谈如何更好地呈现“课课练”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单元设计中“课课练”要注重系统性。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应水平段“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学习目标引领学练的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安排在各个课时中,循序渐进,随着体能的提升,组数、数量逐渐增加,形成系统性,长期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练习,服务于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的获得。在单元教学计划中,“课课练”要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要指向明确,要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任务。
如主教材是前滚翻的内容,单元计划安排5个课时,第1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下桥、前俯腰的柔韧性练习和俯卧撑等,第2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仰卧起坐,第3次“课课练”内容可安排立卧撑,第4次课可把蛙跳作为“课课练”内容,第5次课(考核课)可以把迎面或往返接力跑作为“课课练”的内容。进行“课课练”的练习时,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应在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要求。
三、在教学中实施“课课练”时应考虑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考虑的因素:1.考虑主教材内容,与主教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主动练习。2.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学生不同体质的差异性。3.灵活多样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考虑运动负荷是否适中。4.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提高“课课练”实效。5.安全适度性,考虑到场地器械调配以及学生身体状况。
注意事项:1.内容安排应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2.防患于未然,提高练习的安全性。3.合理安排,注重运动负荷的适宜性。4.练习形式多样性,宏观把握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符合各学段的发展需要。5.重视练习的组织形式,优化练习手段,增强练习实效。
最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强老师对本次研讨进行了总结:针对不同的体育课应有专项的课课练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感和互动感,真正体现体育课的“育人功能”,最后刘老师勉励我们一起成为一名身上有正气、职业有底气、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脚下有路的优秀体育人!
供稿:李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