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暖心冬至,弘扬传统”的传统文化儿童宣传教育主题创作活动,在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举行。
十大校区联动开展本次活动,600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暖心冬至,弘扬传统”的传统文化儿童宣传教育主题创作活动。
活动以观看视频、温馨故事分享、问答交流、绘画创作等形式展开,让小画家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初步认识,了解冬至节气,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同时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小画家们对本次活动的感受。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在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又提升了绘画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能感受到传统节日带来的温馨和甜蜜。培养孩子们合作与关爱之情。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我们这里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过后,各地天气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唐宋时期,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拜祭祖先。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
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
冬至之北派饺子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的小伙伴们吃一顿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认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因看到贫苦大众因为寒冷而生病挨冻,所以用面皮包上一些驱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从此,人们在寒冷到来之际吃一顿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冬至之南派汤圆
在冬至的这一天,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并用糖、肉、菜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儿童画专业主管刘文化老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儿童宣传教育,多次开会中说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儿童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不断开拓传统文化的新内涵。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迎接冬至的到来,寒意脉脉,冬至来临,天虽渐冷,心内暖暖。”
爱心公益小画家可乐说:“我知道我们家过冬至的时候吃饺子,但是我同学家过冬至吃汤圆,这就是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爱心公益小画家曦曦说:“我要画一个小女孩在开心的吃饺子,就像我吃饺子一样,我最喜欢吃芹菜肉馅的饺子,我还和妈妈在家一起包饺子”。
陕西省小天鹅艺术团儿童画教师潘千瑞说:通过“暖心冬至,弘扬传统”的传统文化儿童宣传教育主题创作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和深远。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我校的冬至活动传承民俗文化,感知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家乡传统节日的氛围,学会分享和感恩,画出幸福安康,愿一切事事顺遂,圆圆满满,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