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和旅游部等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支持研学旅行,数亿学子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向火热的生活实践。探索研学旅行的发展,对我国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下一代素质提升和成长、促进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领略海派文化意,拓展国际视野长。
江山如画心自远,满载归来再续篇。
上海,世界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张掖,古丝绸之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淡泊宁静。"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附中,中国颇具知名度的高中;"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中学,西部百年名校。自两校2013年签订友好合作交流协议以来,一条通贯东西的纽带便飞越万里关山将我们彼此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名校,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精神,践行博雅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德育体系建设、学校文化引领等方面硕果累累,获得社会各界和知名高校的高度认可,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上海经验”。希望在此次研学活动中能够在促进两校友谊的同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通过感悟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慢慢又漫漫,漫漫亦灿灿”,冬至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给寒冷的季节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趁着夜色出发,到达时已是艳阳高照。国际大都市的第一大展现在路途的时间上,我们从邯郸校区到青浦校区在路上用了2个小时。
在青浦校区,首先由美丽的朱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校园场馆。
首先我们在校训墙前面合影留念,然后依次参观了游泳馆、篮球馆、操场(足球场)、宿舍、礼堂、图书馆,最后到达报告厅。
寒冬已至,寒风凛冽的早上,我来到了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弘扬“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融合青浦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回归以人为本的经典高中教育。
踏入校园,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宁静和安详。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我看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操场上,听到笑声和呼喊声交织成的乐章,感受到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初入校园,映入我眼帘的是体育馆,它的外观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巨大的玻璃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总的来说,体育馆是一个象征着竞争和友谊的地方,它让我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和力量。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能在体育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激情。
深入校园,我发现校园里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韵味,令人深刻地体会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当严冬来临,杨树、悬铃木树和小草都无可挽回地凋零之后,整个校园的绿色便集中在那几株傲霜的松树和越长越绿的冬青树上。
学校的氛围让我感到无比舒适,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却又不失和谐。在这里,我看到了严谨的学术氛围,也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这里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每一天都在为明天的世界培养着无数优秀的学子。
文:高二27班丁世杰
今天,我有幸前往复旦附中青浦分校进行了一次参观学习。踏足未知,学校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神秘的氛围深深吸引着我。漫步校园,融合了历史风韵与现代化气息的校园让我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魅力。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有着完善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化的活动场地,正规的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独立的琴房……让我们心驰神往。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以及学校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在参观过程中,对接的老师热情耐心的为我们介绍了学校的育人模式与培养目标。校长“君子养成”的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复旦附中青浦分校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实行书院式培养模式,倡导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综合素质全面、能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菁英。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参观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提升,不断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有用的人才。相信日月光华,终将弘于你我。
文:高二21班李清源
研青浦校园,修近思学风
“何为中华文明的五根?”在青浦中学之旅即将告一段落之际,黄教授在最后一节课上向大家提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之问。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长久积淀,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夺人的光彩,而面对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一代青年又将如何在时代交汇的浪潮中传承好发扬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仁、义、礼、知、信,是中华文明的五个根基。”立足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经过近代、现代一百余年的改良与革命,我们对“华夏农业文明天命”无知无识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风水与风流”,各种各样“考究”的生活意识,语言文字的独到魅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等各个文化基因都在告诉我们,新时代需要中华文化绽放出更新的生机活力。
在本节课的最后,黄教授剖析中国之“中”一字,他告诉大家,“中”字寓意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号召力和吸引力,立足于时代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需新一代发扬其伟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永葆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一小时的课程看似短暂,实则浓缩着大家对文化发展的长远希望和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的白页。”黄教授用此次文化课给予了大家在青浦分校之旅的难忘回忆,同时也体现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青浦校训。
文:高二21班刘想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冷冽寒风中,复旦附中青浦校区的黄老师赶到我们所在会议室,为我们讲解了引人入胜的一课:现代中国人需要认识的文化“五根”。
他在讲课中说道,在繁体字中,“中”中间的一竖是一根旗杆,而“口”代表的是一片土地,一根旗杆插在土地上,代表文明的高地,也就是中国的意思。
我不禁思考,在今天宗法结构不断瓦解的社会,在如今西化程度如此高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能意识到应试教育之外,我们所需要的因材施教?又是否能意识到语言之美,重返文明高地?黄老师妙趣横生的课堂,不觉让我深陷其中,全神贯注。他提出要遵循“仁义礼智信”,让我们穿过历史云烟,再次体会到孔夫子笔下的熠熠生辉的交往理念。
文:高二23班宋紫嫣
千年古镇朱家角
朱家角古镇,作为上海十大古镇的代表,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明万历年正式建镇,温柔又浪漫。今天的街道上游客相对较少,不过这样游客稀少的朱家角,仿佛退去平日的喧闹,回到了悠远的静谧年代,石桥,小船,房檐上开放的凌霄花,小河边晾晒的鱼干,一切如此美好.⋯
“小桥流水天然景 原汁原味明清街”。九峰北麓,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也是我们今天研学之旅的第二站。
纵观朱家角,古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它是八大典型江南水乡建筑群落之一,不同于大西北的大漠孤烟,这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动人的风韵。错落有致的青砖白瓦,曲径通幽的建筑群落。构造出一副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图。
一进入朱家角古镇,我首先就被徐徐铺陈在我眼前的江南水乡所惊奇,这是生长在西北的我从未见过的景观,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之景。我缓缓漫步在石桥上,看着流水在脚下静静流淌,内心一片宁静澄澈。即使身处凛冽寒风之中,也短暂地沉浸到了江南温柔水乡如画景色。
自由活动的时间一到,我们分散进入了一条条古香古色的小巷。叫卖声与食物香气交织着,弥漫着令人流连忘返的人间烟火气。古镇昔日的繁华与安定仿佛跨越千年,重现在我眼前。
踏着夕阳,我们登上了一座单孔石桥,阳光如碎金跳动在水面上,一艘乌篷小船悠悠地向远方驶去。耳边的吴侬软语,远方的翠树青瓦,让我们不禁感慨“江南好,何不忆江南”。随着太阳的落山,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朱家角古镇。这次游览不仅让人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温柔典雅,也充分体会了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
文:高二21班伍奕萱 任思雨
“课读之余 不忘耕作”
——记课植园
课植园一名取于“课读之余 不忘耕作”之意,寄寓着园主马文卿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殷殷期盼,反映了中国百姓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园林专家将它的主题阐释为:读书教化是儒家经世之根,田园劳作是百姓立命之本。它在士大夫憧憬的隐逸哲学中,更体现出醇厚深远的田园情思。
课植园乍一看和周边传统民居区别并不大,然而并不显赫的正门里别有洞天,精细的砖雕,连续的厅堂建筑,无一不展示着主人对庄园的用心。对于庭堂的贵族气派,对于藏书楼的神秘气息,我来不及细细体味就进入了后花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举目名木绕翠,投足曲径通幽。
园林中设“阴阳廊”,穿过连体复廊,漫步于绿意盎然的小径,阳光透过竹林的罅隙铺满石头小路,竹叶灵动飘逸,纵横的竹影映在墙面上,亭亭竹下荫,一曲清风为谁吟。
午后的课植园,高远的苍穹,碧蓝如洗,平整的水面清晰垂直地倒映出蓝天,不禁让人想到“青冥浩荡不见底”,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阵阵细碎的涟漪,浮光跃金,如梦似幻。岸边的树投下的树影随着水波流动,“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的诗句更显得十分应景。
生在西北,我对江南水乡一直心向往之,此次课植园之旅,也让我充分领略江南古镇的温婉柔情,娴静雅致,白墙黛瓦的静谧,小桥流水的柔情,诗意画卷深刻我心,满足了我对于江南的幻想,也让我聆听大自然声音,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文:高二21班马嫣苓
走进城隍庙,雅致的檀香使人心生安宁。大堂的神像,静静看着过往香客的嬉笑打闹,聆听着他们诚挚的愿望。一阵清风吹过,屋檐下风铃叮咚作响。微风柔和,轻翻着满挂着的许愿牌。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爱意,诉说着来客心中的美好愿景。
城隍庙可谓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祇,而被誉为佛教文化圣地的圆津禅院也值得一览。
静谧朴素的小院结构精巧而庄严肃穆。跨过小门,门后别有洞天,院中别致雅丽,远负盛名的清华阁坐落于其中。阁内中藏宝无尽,价值连城。登上阁顶的我们远眺近望,可将珠溪盛景尽收眼底。
“吾庵地不过数弓,室不过数橼,非有琳宫绀塔之观,非有开堂聚讲之盛,精庐容膝,在震旦中不过一微尘耳。”
旧时僧人看破红尘、参透禅机,而今时的我们体悟自然万物,感受先辈智慧,承载着厚重的使命步步高登。
文:高二23班吴妮娜
文字:伍奕萱、丁世杰、马嫣苓、李清源、任思雨、宋紫嫣、吴妮娜、刘想
图片:刘想、马嫣苓、宋紫嫣
排版:丁世杰、伍奕萱、李清源
初审:宋娟
终审:闫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