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节日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既有农历节期节日,也有非农历节期节日,还有四季物候生产节期的节日,李耀宗先生主编的《中华节日名典》一书中收集有5000个节日条目。按照信仰支撑、内容主向、周期时序、群体参与、方式俗成、区域流布,兼顾心态、物态、行为、制度等人文元素来界定,节日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奥秘和社会规律、认识人类自身的成果,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复合性质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表征。
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各民族创生了众多节日,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以及上元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盘王节等,赋予这些节日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各民族对自然演进规律的把握和民间信仰的执着,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发展,把传统内容、节俗与新社会新生活融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传统节日新民俗。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形势,创生了劳动节、国庆节、妇女节、成人节等,把时代精神与节日文化融合在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坚持移风易俗,倡导节日新风尚、新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推动过好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文化责任,极大地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
愚人节搞怪、万圣节制作南瓜灯、圣诞节装点圣诞树,过洋节已经走进越来越多国人的生活,或为谈资,或付诸行动。
过洋节背后的行为动因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发展到现在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洋节的盛行,给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怎样的思考?
含蓄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
洋节为何受欢迎?
小张,24岁,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回想起去年万圣节的场景,小张难掩兴奋,“与新同事们平时交流不多,这次一起制作南瓜灯、参加变装舞会,大大沟通了感情。”
“参加工作后,压力骤增。上班很累,下班后同事各回各家,没有太多放松与交流的机会,节日刚好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口’,多一些理由去聚会、放松、交流感情,何乐而不为?”小张说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70后、60后、50后参与其中。
向大妈是位50后,孩子已经工作成家,近几年她也过起了“洋节”。说起过节的初衷,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家庭比较传统,从小到大互相几乎没说过‘我爱你’‘我想你’这些肉麻的话,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夫妻间的感情逐渐‘淡了’,跟孩子的共同语言也少了。西方节日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正好给我们这样的传统中国家庭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向大妈说,“在圣诞节,我们会给孩子礼物,来个亲子互动;情人节我们老夫老妻也会出去购物吃饭,其乐融融;父亲节、母亲节我们会向父母表达感情,孩子也会给我们礼物,向我们表示感恩、表达爱意,家庭气氛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如今,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节日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我们是很普通、很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热爱中国的文化,过这样的节日并不是崇洋媚外。理性和客观来讲,我们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氛中表达欢快美好的情感、向往和追求罢了。”向大妈说。
中国人在越来越热衷洋节的同时,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知名学者张颐武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有民俗专家指出,这些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节日,多具有农耕时期的色彩,比如注重饮食、注重家庭内部活动、注重回归自然等,而其无一例外地都贯穿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但现在我们去逛庙会,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也没什么新鲜感。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娱乐性强的各种洋节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好玩起来、更受欢迎?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37.7%建议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20.0%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15.5%提出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加大以案普法力度,让典型案例成为全民法治公开课;发布动画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开展有奖知识问答,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在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各地开展全民教育和普法宣传,推动相关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唱响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强音。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国家安全的基座不断夯实,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国家安全人人受益,更需人人参与。从粮食稳产保供确保资源安全,到抗击疫情维护社会安全,从守土戍边保证国土安全,再到防止信息窃取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在网络时代,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同样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一道防线,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维护各领域安全,才能为国家安全凝聚强大力量。
“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重要主题。必须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从政治、军事到国土、经济,从科技、网络到生态、资源,国家安全不是多个领域安全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的网络,不同领域的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不能满足于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必须全面系统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防范,避免“小窟窿漏过斗大风”。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意识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家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覆盖面仍有待提升,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并未完全改观。奋进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让更多人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家里手。这也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的初心所在。
在近日发布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上,闪耀的红星意指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数字4形似宣誓动作,表现出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以及“安全有我”的责任感;文字“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位于标志下方,黑色字体稳重,托举扇形,意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坚如磐石。每个人心中树立起一道国家安全防线,将国家安全的网络越织越密,我们定能共享国泰民安、万家幸福,创造更加安全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