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梵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会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而你,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在十一月温暖的阳光下,懒洋洋地躺着,听着一首舒缓的音乐,拾起一本书,正感受着他们的人生呢?本次阅读分享会现在开始
我们这次分享的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活着》和 《平凡的世界 》书籍。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虚构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1994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剧情片《活着》上映,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19]1998年7月,《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余华为自己的《活着》所写的“前言”,道出了作者本人对这部小说所构思的“理路”和“概念”。他讲了很多道理,作家和现实的关系等等,最后落实到他听美国民歌《老黑奴》的感受:“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所以他写了《活着》,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评)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小说手稿原名为《普通人的道路》[17]。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
一本好书,就像一位好友,我们可以高谈阔论,也可以低吟浅唱。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感受书中的美好,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
在此期间,同学们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读书给同学们带来快乐,读书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22电镜121班的学子们读书热情高涨,站在讲台上有感而发。
同学们不但参加了读书分享会的活动还有每周四的特色朗读,广播站朗读等。
阳春四月风如扇,嫩柳细细开,在这孕育着感动和希望的明媚春天里,愿读书常伴着我们左右,让书香伴随我们一路成长。让书香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书香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殿堂!
让我们手牵手,一起做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一起体验快乐的阅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