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绘本推荐——《冬至的故事》

ヅ蒣 冭。
创建于2023-12-21
阅读 3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推荐理由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也是入九的第一天,等九个九天过去,寒冷的冬天也就过去了。对于“冬至”的来历,你一定很好奇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冬至的故事》吧!

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吹,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飘啊飘,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地毯。

屋里,奶奶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喊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小花跑过来,看着水饺直咽口水。奶奶夹起一个水饺,放到小花的碗里,于是奶奶问道:“看,这水饺长得像什么呀?”小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边吃边说:“像我的耳朵!”

奶奶点点头,笑着说:“古时候,水饺也叫“娇耳”。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小花连忙拉着奶奶的衣袖,要听关于水饺的故事。于是,奶奶坐下来,讲起了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张仲景的医生,医术十分高明。传说,不管得什么病,他都能帮老百姓治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神医”。

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官,每逢初一和十五,他就在衙门的大堂里给老百姓看病。后来他决定辞去官职,专门为乡亲们治病。那一年,他回乡的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

在寒风呼啸的路上,他发现,河两岸到处是无家可归的百姓。他们个个脸色苍白,耳朵溃烂,甚至没有了耳朵。

张仲景感到很奇怪,急忙上前,向一位烂了耳朵的老爷爷询问道:“老人家,您的耳朵这是怎么了?”老爷爷摇摇头,巍巍颤颤地说:“唉,天太冷,耳朵都被冻坏了!”

原来,这里是北方,一到冬天就大雪纷飞。大片大片的雪花威力很大,它们能把河水冻住,把门窗堵上,还能把房屋压塌。

不仅屋外冰天雪地,屋里也冻得够呛。瞧,水缸里的水,也被冻成了一块大冰坨,水缸都被它撑破了。

乡亲们就算整天穿着厚衣服,手脚也会被冻伤,更别提长在外侧的耳朵了。可怜的耳朵被冻得生疼,又肿又痒,用手一抓就破,渐渐地就烂掉了。

这一切,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赶紧把羊肉药膳的做法告诉乡亲们,让大家回去煮着吃,吃到浑身冒汗,耳朵就会渐渐好起来。

然而过了几日,张仲景向乡亲们询问药膳的效果,大家都直摇头,深深地叹气。

原来,乡亲们大多很贫穷,每天只能吃些许稀饭,根本吃不上羊肉。所以,他们耳朵上的病,自然也没有好转。

过了几天,张仲景和徒弟在家里搭上大席棚,砌上大锅灶,忙得热火朝天,引来了乡亲们的围观。他这是要做什么呢?

原来,张仲景决定给乡亲们熬汤药,帮大家治疗冻疮。那天正是冬至,他用的汤药叫做“祛寒娇耳汤”。

听到这,小花忍不住好奇的问:“咦,娇耳,是什么呀?”奶奶摸摸小花的头,回答说:“‘娇耳’就是张仲景发明的水饺。”小花眼睛一亮,让奶奶继续往下讲。

张仲景烧起柴火,往大锅里倒入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开始熬煮。

熬得差不多之后,羊肉和药材就可以出锅了。张仲景怕乡亲们觉得药材太苦而吃不下,就把羊肉和药材切碎,再用面皮包起来,就成了耳朵形状的“娇耳”。

“娇耳”煮熟后,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前来的乡亲都送上两只“娇耳”和一大碗热热的肉汤。

又饿又冷的乡亲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立马缓和起来,耳朵也有了温度,开始发热。就这样,从冬至一直到除夕,张仲景每天都煮“祛寒娇耳汤”给乡亲们吃。渐渐地,乡亲们冻坏的耳朵全好了。乡亲们对张仲景充满了感激。后来,为了纪念他,每逢冬至,人们也模仿“娇耳”的做法,把馅料包在面皮里,称为“饺子”或“扁食”。

于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渐渐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小花听完,也晃着头,跟着念起民谣,把奶奶逗得哈哈大笑。奶奶问小花:“北方冬至吃饺子,你知道南方吃什么吗?”小花摇摇头,奶奶揭晓答案:“吃汤圆!”

原来,在南方,每到冬至这天,人们都会用糯米粉包上馅料,做成美味的汤圆。汤圆也叫“冬至团”或“冬至圆”,寓意团团圆圆。而且,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自古以来,民间都很重视冬至,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09:02

在小花和奶奶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冬至的传说和习俗。冬至吃饺子,是多么幸福和温暖的事情呀!

为了帮助贫寒交加的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张仲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张仲景行医救人的美好品德也流传下来。细细听来,这些能唤起我们心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朋友们,听了故事后,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冬至的习俗呢?快和家人、小伙伴们一起说说吧!

阅读 3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