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班课程故事——与“菌”之交

Coco
创建于2023-12-21
阅读 2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程缘起:菌生

  “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多一点的纸杯,纸杯太少了,我们的城堡太小了,想再搭大一点就没有纸杯了。”区域结束分享环节,树苗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中午喝酸奶的时候,越越说:“老师,这个酸奶瓶可以放建构区。”树苗听到了开心的说:“对呀对呀,酸奶瓶和纸杯一样,我们把她洗干净就可以用了。”

    说干就干,小朋友们将洗干净的酸奶瓶扣着放进了建构区。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每天他们喝完酸奶之后就放在区域。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并没有用杯子进行搭建。我特别好奇,所以我们就进行了以下讨论:

  CoCo:建构区有了那么多杯子,你们为什么不玩呢?

    城城:老师,他长了好多黑点。

    齐齐:有的还有毛毛…

    树苗:看起来好脏啊,我们不想玩。

    听到小朋友们说的,我请小朋友们把发霉的酸奶瓶拿来,看到了好几个酸奶瓶上有了霉菌。小朋友们针对这个霉菌异常感兴趣。我接着追问…

    CoCo:你们觉得这个霉菌是怎么产生的?

    俊俊:肯定是细菌。

    鹤鹤:可能是臭虫吧,我昨天看见臭虫在哪里爬来爬去。

    沐沐:我觉得可能有的小朋友没有把酸奶瓶洗干净。

    旺宝:不对,我觉得杯子里面可能有水,然后发霉了。

    霓霓:我觉得是有空气。

     …

    

  听到小朋友的回答,我们最后猜测导致酸奶瓶发霉的原因有空气、酸奶、水。所以我们进行了对照实验,分别准备了开口、封口的水、酸奶、水和酸奶的六组对比,请小朋友们去观察,探究导致酸奶瓶发霉的真正原因。经过了一个礼拜,最后发现封口的有酸奶和水的瓶子里面霉菌是最多的。所以我们猜测有可能是水、酸奶、空气混合导致的霉菌,当然也有可能与温度等其他因素有关。关于霉菌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小小的霉菌激发了小朋友继续探索的兴趣,我们的与“菌”之交才正式开始…

与“菌”之交

  小小的霉菌触发了孩子们探索细菌世界的开关,霉菌结束之后。小朋友对于细菌的讨论还在细菌…

    辰辰:细菌在哪里啊?我的眼睛都看不见他。

    牧牧:细菌是看不见的,我们的手上也有好多细菌。

    栩栩:医院里也有好多细菌。

    一一:细菌会让我们生病。

    扬扬:对,新冠也是细菌,细菌都是不好的。

    静静:不对不对,乳酸菌也是细菌 ,他是好的,我们喝的酸奶里面就有。

    

  看到孩子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们萌发了深入“菌”心的想法,请小朋友们进行“细菌大调查”,先去认识生活中的细菌。

  通过调查表,我们发现小朋友们大多数调查的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所以我们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生活中常见的细菌》。

  微观世界下的小生命是如此的特别、生动。孩子们忍不住用自己的手工去表现微观世界下的细菌。

请“菌”入瓮

  细菌看不见,但是我们通过秘密武器可以“细菌”可以看得见。我们请来了培养皿。

     tip: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能让细菌清楚的展现在器皿上面。“细菌看得见”不仅仅只是让细菌可以被看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实际操作,感受到细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寻找细菌

  CoCo:你们觉得我们身边哪里有细菌?

    之之:我们手上有细菌。

    淘淘:我们嘴巴里也有细菌。

    玥玥:厕所里面也有细菌。

    迪迪:教室里面也有细菌。

    …

    CoCo:今天老师拿了一个秘密武器—培养皿,里面有细菌最喜欢的食物。你觉得哪里有细菌,请你用棉签擦一擦,把细菌请进培养皿里。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霓霓:哇,手上有好多细菌。

     静静,你看,教室里面有有好多。

     之之:口腔里面没有什么变化。

     珩珩:你看,教室里还有这种粉红色和黄色的细菌。

     辰辰:这些细菌都出来了,为什么和卫老师看的细菌不一样。

      树苗:那些细菌眼睛看不到。

      城城:那得用显微镜看,我家有显微镜。

      霓霓:我家也有,可是不能带来,太远了。

  经过了五天,培养皿里的手和教室的细菌长出来很多细菌。

我们的记录

  看到小朋友们兴趣这么浓厚,我们借来了显微镜。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挖幼儿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当孩子们对观看细菌产生兴趣时,我们就提供显微镜,支持孩子们进一步的行动。

  看看显微镜下的细菌吧!

00:55

  静静:哇,好像云朵,一片一片的,好漂亮啊。

    扬扬:黑色的细菌里面有黑丝丝,好脏啊。

    俊俊:那个黄色的还有像芝麻一样的点点。

    牧牧:那个粉红色的细菌是看起来红红的。

    …


  在观察的的同时,我们将看到的细菌画了下来,有的像水波,有的像云朵,有的像芝麻…各式各样,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微观细菌世界。

送“菌”千里

  通过观察,我发现最近班里的小朋友们洗手越来越认真了。有一次我看见霓霓给手上抹了好多肥皂。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对话:

  CoCo:霓霓,你为什么要给手上抹那么多肥皂啊?

    霓霓:多抹点肥皂才能把手上的细菌赶走。

    淘淘:对啊,我那天还是洗了手按的,还有那么多细菌。

    齐齐:我们要好好洗手,这些细菌跑在我们肚子里可就糟了。

  听到小朋友们的讨论,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超级细菌王国》的故事。

  听完了故事小朋友们纷纷说到…

    城城:我们在吃饭饭前一定要好好洗手。

    之之:上完厕所的时候也要涂洗手液和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哦。

    扬扬:出去玩回来也要洗,因为户外细菌很多。

    霓霓:不能咬手指头和袖子,会把细菌吃进嘴巴里的。

    玥玥:我们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捂住,然后要记得去洗手。

  教育往往发生在一个个偶然的瞬间,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一步步追随、一步步开展,让孩子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悄然发生。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幼儿的卫生意识,更愿意去做好卫生清洁,我想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吧。

“菌”子之辩

  基于前期的细菌系列活动的开展,这天我又听到了一段对话:

  小北:讨厌的细菌,会让我们生病。

    辰辰:我也讨厌细菌。

    迪迪:可是,也有好细菌啊。我们喝的酸奶里面的乳酸菌就是好的。

    心心:对啊,还是我们之前学的酵母菌,她也是好的。

    …

   

    

  看着小朋友们对“细菌”的讨论,我们萌发了做馒头的想法,让孩子们通过真实感受、体验酵母菌发挥的巨大作用。 

《面粉变形记》

看看酵母菌的强大功能吧!

03:44

  《面粉变形记》结束了,我们的《与“菌”之交》也进入到了尾声。在本次课程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孩子的兴趣和问题的捕捉是关键,从孩子们无意间发现“酸奶瓶霉变”开始,结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支持,引导幼儿对此展开交流,为课程埋下伏笔。幼儿的学习都是从游戏、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我们给予幼儿真实的操作材料,大量的采用表征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记一记的过程中,积累其所需的“营养”。 此次的探索之旅,对教师、对幼儿来说都是收获满满,而大二班的孩子们对于“菌”的探索旅程,也并未画上句号……

阅读 2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